拓普泰克IPO前“突擊”申請專利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核心人員履歷引關注
深圳市拓普泰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普泰克”)擬在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此次IPO,拓普泰克擬募集資金3.59億元,用于智能控制器擴產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發現,成立于2007年的拓普泰克,已授權的發明專利集中在2023年及以后申請;相較同行業可比公司,拓普泰克研發費用率較低、核心技術人員學歷普遍偏低。此外,公司多個核心技術人員職業經歷與工商信息不一致,部分核心技術人員還在外設立企業,且設立的企業與公司存在關聯交易。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
六成發明專利在2023年申請
智能控制器是拓普泰克的核心產品,公司專注于為消費、工業、新能源等行業提供各類智能控制器產品及相應解決方案。公司與特變電工、縱橫機電、金風科技、特來電、兆威機電、創客工場、TTI、Dover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當下,研發投入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拓普泰克的研發費用率數據引人關注。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190.54萬元、2099.09萬元、2186.66萬元和1093.77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5%、3.69%、2.83%和2.36%,呈逐年下滑趨勢,且遠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尤其在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該指標更是不及行業均值的四成。相比之下,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5.69%、6.6%、7.48%和7.38%。
對于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原因,拓普泰克解釋稱:“公司與主要客戶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對客戶銷售的部分產品規格型號較為穩定、改進較少,相應投入的產品研發費用較少;2022年開始,公司結合市場環境和自身發展戰略,優化和聚焦了產品研發方向,主動放棄部分研發領域,研發費用有所下降。”
從研發費用構成來看,拓普泰克研發費用主要由職工薪酬和研發材料構成。報告期內,公司研發人員的職工薪酬分別為1282.50萬元、1213.48萬元、1351.60萬元和676.40萬元,占研發費用的比重分別為58.55%、57.81%、61.81%和61.84%;研發材料費分別為673.73萬元、648.73萬元、511.72萬元和221.90萬元,占研發費用的比重分別為30.76%、30.91%、23.40%和20.29%。
值得一提的是,拓普泰克此前還存在將部分非全職研發人員的工資全部計入研發費用的情形,出現了會計差錯。
根據拓普泰克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專項說明的鑒證報告,經公司自查,2021年至2024年6月期間,公司存在將部分非全職研發人員的工資全部計入研發費用的情形,公司對研發費用再次進行梳理,對部分既從事研發活動又從事非研發活動的非全職研發人員,同時相關工時無法合理分攤的費用,不應計入研發費用。
基于此,拓普泰克對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財務報表進行追溯調整,調減報告期的研發費用,調增管理費用,同時對已申報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進行調減,調整各期的所得稅費用。2021年末調減研發費用287萬元,2022年、2023年及2024年6月各期末分別調減37萬元、48萬元和71萬元。需要指出的是,自2007年11月起至今,拓普泰克財務總監一直由實控人劉小雄妹妹劉燕擔任。
除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外,拓普泰克的發明專利還出現集中在報告期內申請的情形。
“公司自成立以來,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公司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圍繞客戶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進行持續的研發投入,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研發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拓普泰克在招股書中表示。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拓普泰克及其子公司共擁有已授權專利145項,其中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111項、外觀設計專利11項。
5月底最新披露的第一輪問詢回復顯示,截至審核問詢函回復時,拓普泰克擁有授權發明專利25項。記者查詢授權發明專利申請時間發現,2020年前申請的專利僅有一項(2016年申請的“壓接設備”),2020年至2022年申請的專利有4項,20項發明專利申請時間均在2023年及以后(2023年有15項)。
核心技術人員學歷偏低
職業經歷與工商信息不一致
核心技術人員是企業創新的中堅力量,其學歷不高或偏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前沿技術研究與創新突破上的能力。拓普泰克在這方面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相較同行業可比公司,拓普泰克核心技術人員學歷普遍偏低。以和而泰為例,該企業2010年披露的招股書中,核心技術人員或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碩士,天津大學理學、工學雙學士,或是資深自動控制專家,或是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研發成果獲獎。但在拓普泰克的5名核心技術人員中,有兩名為中專、一名為專科、兩名為本科(一名已于2024年離職)。
截至報告期末,拓普泰克共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具體情況如下:
公司現任董事長、總經理劉小雄,1973年9月出生,中專學歷。在2008年3月之前,劉小雄在其他企業擔任過生產管理員、計劃員、品質經理、生產經理、副總經理等職。
2022年11月進入公司的吳奇妙,1980年出生,中專學歷,在公司先后擔任新能源研發總監、研發三部總監。其進入公司前在其他企業先后擔任過電氣工程師、研發項目經理、研發總監和市場部經理等職。
2008年進入公司并先后擔任研發部經理、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三部研發經理的楊冬林,1982年出生,專科學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
2010年來任公司研發一部經理的李杰輝,1986年生,本科學歷,湖南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畢業。
2020年進入公司但2024年8月因個人原因離職的羅院生,1986年出生,本科學歷,黃岡師范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其進入公司前在其他企業均擔任工程師職務。
除學歷略遜同行業可比公司外,公司部分核心技術人員的職業經歷與工商信息還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例如報告期內新聘任的核心技術人員吳奇妙,其履歷顯示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曾擔任深圳硒鈮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但企查查顯示其曾為該企業監事,直到2023年4月才卸任,且履歷中提及的2004年至2012年任職的深圳瑞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企查查中查無此企業。
企查查顯示,與該企業名稱近似、且符合吳奇妙任職時間的為瑞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2000年8月成立,2024年11月注銷,且為失信被執行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現任董事長、總經理劉小雄的履歷中,出現過瑞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劉小雄于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在該企業擔任生產經理。
再如李杰輝的履歷顯示,其在深圳市海巨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員,任職時間為2009年至2010年,但企查查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6年。這意味著,李杰輝在深圳市海巨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員時,該企業尚未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拓普泰克部分核心技術人員還在外設立企業,相關企業與公司存在關聯交易。
間接持有拓普泰克股份的核心技術人員楊冬林,還持有深圳市林蘭高科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蘭高科”)40%的股份,并擔任林蘭高科執行董事、總經理。拓普泰克對該公司的采購、銷售比照關聯交易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持續與林蘭高科發生交易,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分別為79.71萬元、52.43萬元、110.63萬元和36.57萬元。
事實上,楊冬林還在公司招股書報告期內控制過其他企業。企查查顯示,2018年7月成立的深創遠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11日發生過工商變更登記,持股70%的楊冬林退出。該企業向當地市監機構提交的企業年報顯示,楊冬林退出前的歷年持股比例均為70%。
那么,招股書披露的吳奇妙任職的企業深圳瑞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何通過企查查無法查到?這一信披是否真實、準確?
按照招股書披露的履歷來看,李杰輝在深圳市海巨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員六年后,該企業才成立,核心技術人員簡歷是否真實?為何在核心技術人員履歷披露上,多處與工商登記信息不一致?
基于楊冬林同時入股公司和林蘭高科,是否存在股權代持或利益輸送等情形?楊冬林在公司任職尤其是身為核心技術人員的同時,在林蘭高科擔任執行董事、總經理,是否違反競業禁止協議?公司與林蘭高科或者楊冬林是否存在其他協議安排?
對于上述疑問,《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此前通過電郵致函拓普泰克,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復。記者 何玉曉
董監高、核心技術人員任職期間申請專利的情況截圖
重要前期差錯的具體調整情況
深圳硒鈮技術有限公司歷史人員、變更記錄
深圳市海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