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醫療成立次年實控人申請30項專利
北京天星醫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星醫療”)科創板IPO于2023年9月獲得受理后,又于2024年底更新了招股書,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其募資需求已“砍掉”了原擬1.33億元投入的營銷網絡項目,同時其擬募集的補流資金也由3億元減少至2.2億元,以上動作引人矚目。
除此以外,《大眾證券報》記者發現,作為一家擬科創板上市企業,天星醫療研發費用率在報告期內出現明顯波動,且研發費用遠低于銷售費用。還有,公司實控人此前曾在同行業企業工作,在創立公司前身天星有限的次年,其以發明人身份一年內參與申請后獲授權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竟然多達30項,公司的研發成色以及是否存在知識產權的訴訟風險惹人關注。
2022年后研發費用率陡然下降
招股書披露,作為一家運動醫學創新醫療器械企業,天星醫療主要從事“運動醫學植入物”“有源設備及耗材”“手術工具”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目前已建立“運動醫學植入物開發平臺”和“影像動力能量平臺”兩個平臺。
此次IPO,天星醫療擬科創板上市,而截至2024年9月30日,天星醫療已建立包含47個獲批注冊/備案的運動醫學產品的完整矩陣。在植入物領域,先后推出多款聚醚醚酮材料、可吸收材料,以及全縫線材料的植入產品,其中11款產品為國產首個獲批上市。
天星醫療強調,其所屬的醫療器械行業,屬于技術創新和高研發投入行業,公司需持續豐富產品管線并對于現有產品進行優化升級,以保持在行業競爭中的優勢,而且其自稱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多項核心技術實現產品轉化”。按理說,這樣的一家企業,對研發投入應該是出手闊綽、毫不吝嗇的,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及其營收占比應具有穩定增長性。然而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醫療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116.46萬元、1829.86萬元、3503.43萬元和2667.02萬元,對應的研發費用率則分別為28.99%、12.37%、14.52%和12.01%。

報告期公司研發投入情況截圖
上述數據不難看出,天星醫療對于研發的投入在報告期內忽上忽下。其中2022年度,公司的研發費用和研發費用率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研發費用同比下降超過15%,研發費用率更是同比下降超過16個百分點,而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和研發費用率雖有所增加,但是14.52%的研發費用率仍然遠低于2021年水平,而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醫療的研發費用率則跌至12.01%,處于報告期最低水平,與2021年的研發費用率數據差距進一步擴大。
與此相對應的,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醫療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658.62萬元、3979.24萬元、6610.80萬元和4245.48萬元,對應營收占比分別為50.11%、26.89%、27.41%和19.04%。同期用于市場開拓的費用則分別為1240.59萬元、1853.14萬元、2792.96萬元和1732.63萬元。相關銷售費用及其市場開拓費用穩定增長。

報告期公司銷售費用情況截圖
數據對比顯示,天星醫療報告期內銷售費用遠高于研發費用,2021—2023年三個完整年度中,公司的銷售費用投入合計達到了1.42億元,研發費用投入僅7449.75萬元,銷售費用已逼近研發費用的兩倍。尤其是研發費用大幅縮水的2022年,銷售費用卻依舊保持了增長,當期投入金額超過研發費用的兩倍,當年市場開拓費用更是在2021年已暴漲超過100%的基礎上再上漲49.38%。
另外,同行可比公司大博醫療、凱利泰、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中,除凱利泰的研發費用率在2022年小幅微降外,其余三家可比企業研發費用率同期均實現增長。其中大博醫療研發費用率2022年拉升9.52個百分點,春立醫療則上升4.05個百分點,行業研發費用率的均值也在2022年上升了3.36個百分點,呈現出與天星醫療相反的變動趨勢。

公司研發費用率與同行可比公司對比情況截圖
對此,天星醫療強調,2021年度公司實行股權激勵計劃,形成了較多股份支付費用,導致研發費用率相對較高。
上述解釋引發的疑問是:同樣經歷了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2021年后,公司2022年的銷售費用為何仍然穩步增長,與研發費用形成“逆向而動”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作為擬科創板上市公司,公司的研發費用遠低于銷售費用,天星醫療是否存在研發驅動不足轉向銷售驅動的困境?
實控人一年申請21項實用新型專利、
9項發明專利
根據招股書,天星醫療的實控人董文興同時也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其目前直接持有天星醫療33.14%股權,并通過天津運康、天津普合、天津吉康合計控制公司41.47%的表決權。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前身天星有限在2017年7月成立時,董文興作為創始人之一,就是以“技術入股”,其以專有技術完成出資2227.27萬元,當時持股35%。從招股書披露的簡歷來看,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制造專業博士畢業的董文興,曾擔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審評員,在天星有限成立前,其曾于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在長春圣博瑪擔任副總經理一職;從該企業辭職后僅2個月,董文興即參與創辦公司前身天星有限,但截至目前董文興并未與長春圣博瑪“完全切割”,其仍為長春圣博瑪的股東,持有該企業2.25%的股權。

天星有限設立時股權結構情況截圖
長春圣博瑪的公司官網介紹:圣博瑪產品涵蓋骨科、運動醫學、創傷外科、神經外科、皮膚科和醫學整形等領域,開發獲得國內首個可用于四肢非承重骨的可吸收骨折內固定系統產品,性能為同類產品最優;開發獲得可吸收界面螺釘、可吸收帶線錨釘等全系列運動醫學植入產品,打破進口產品壟斷,實現運動醫學高值耗材產品國產化;獲得我國NMPA批準的第一款聚乳酸面部填充劑產品,艾維嵐“童顏針”,開啟了我國醫美領域的再生時代。
從上述介紹來看,長春圣博瑪與天星醫療同處醫療器械行業。招股書披露董文興2017年5月從長春圣博瑪辭職,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相關信息顯示:就在當月的18日,由該企業申請的兩項發明專利“一種交叉力矩支撐雙釘裝置”“一種T字扣臂微板裝置”,董文興還是發明人之一,而上述發明專利也在2023年8月獲得發明專利授權。
另外,長春圣博瑪于2017年5月18日申請、2018年12月獲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工字扣臂微板裝置”,以及2017年5月18日申請、2018年10月獲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T字扣臂微板裝置”“一種交叉力矩支撐雙釘裝置”實用新型專利,董文興也是發明人之一。從上述信息來看,董文興在長春圣博瑪任職的最后一刻,還在為該企業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貢獻力量。
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信息還顯示,董文興辭職兩個月后火速參與創辦天星有限,之后發明創造更可謂“馬不停蹄”。在公司成立的次年,2018年10月至12月,公司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均在年底開始集中申請,董文興作為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的相關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竟然高達32項,其后獲得授權的專利高達30項,其中9項為頗具“含金量”的發明專利,且上述9項專利發明人皆為董文興一人。
2018年公司申請的發明專利及發明人情況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天星醫療曾在招股書中提及知識產權的訴訟風險,其表示:“公司可能存在有關專利及其他知識產權方面的訴訟、索賠風險。公司在研醫療器械產品存在侵犯第三方專利權的訴訟風險,若對方對公司成功提起侵權、盜用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知識產權的索償,或由公司賠付任何該等索償和解,公司可能需停止研發、生產或出售包含受到質疑的知識產權的產品,并支付巨額賠償,消耗大量的時間及經濟成本。”
圍繞公司實控人的履職經歷,以及天星醫療創立后的相關專利集中申請情況,尚有不少疑團待解:公司實控人董文興曾用以出資的專有技術是否即為企業創立次年后申請的專利技術?董文興在創辦天星有限之前,其曾任重要職務且目前還持股的長春圣博瑪與公司是否為同行業,兩者之間是否存同業競爭關系?實控人董文興2017年5月從長春圣博瑪離職,當月18日還以發明人之一的身份參與長春圣博瑪兩項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申報,其在該企業是否從事研發或接觸重要研發工作?在天星醫療成立的次年,公司申請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為董文興的相關專利,后獲授權的竟然多達30項,其中包括含金量較高的9項發明專利。眾所周知,一項發明專利的完成需要經歷較長的周期,董文興如何能夠在公司成立次年,就已積累如此眾多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成果,上述相關成果有否在其他公司任職時積累?董文興從上述企業離職時是否簽有同業競爭協議,如果沒有,是否符合商業慣例?
就上述疑問,《大眾證券報》記者此前通過電郵發函向天星醫療采訪,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就公司其他值得注意的情形,本報將繼續關注。記者 王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