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安股份與經銷商大客戶及其實控人關系引關注
上海維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安股份”)是一家主要從事電路保護產品、功率控制產品的電子元器件企業,產品應用于工業與物聯網、汽車、新能源、網絡通信以及消費類電子等領域。
擬滬市主板上市的維安股份,2020年來業績持續穩定增長,但增速不斷放緩,而且過往業績似乎存在數年增長后突然下降,再增長數年又收窄的特征。
《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一直以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維安股份,報告期內的經銷商大客戶有值得注意之處。一家兩次躋身前五大經銷商客戶的企業,公司每年向其銷售數千萬元,但近兩年的企業年報顯示,該企業參保人數只有2、3人(含子公司)。而且,該經銷商大客戶唯一股東曾投資過一家企業,這家企業其余3名股東與維安股份曾經的員工、股東甚至目前的高管同名同姓,這家經銷商大客戶及其實控人與公司的關系引人關注。
過往業績這個“特征”有點明顯
維安股份近幾年業績整體增長不錯。報告期內的2020—2022年,公司營收分別為7.84億元、11.53億元和11.88億元,2021年增長超過47%,但2022年增速大幅放緩;同期盈利走勢類似,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567.46萬元、1.26億元和1.27億元,2021年增超66%之后,2022年微增0.70%。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公司可查閱數據的過往多年營收情況發現,維安股份似乎存在一個“特征”——數年增長后會突然下降甚至大幅滑坡,再增長數年后又萎縮甚至大降。
維安股份2013年營收較2012年下降后,連續兩年增長較好,到2015年達到3.77億元。2016年時,公司營收增長態勢結束,轉為下降17%以上,3.11億元的營收還不如2012年的3.25億元。
2017年,維安股份營收重拾增勢,大增35.51%后達到4.22億元,2018年繼續兩位數增長達到5.16億元。但到了2019年,公司營收突然大降近28%至3.72億元,又回到2015年的水平。
2020年,公司營收暴增超過110%,2021年繼續大增47%以上,但2022年的營收增幅猛然收窄至3.08%。
維安股份早年的盈利走勢雖然沒有營收這般明顯,但大體類似。2013年,公司歸母凈利潤下降近16%至4443.39萬元,然后小幅增長或維持到2015年;2016年至2017年持續較好增長后達到5458.34萬元,2018年又明顯滑坡回到4200萬元水平,比2012年幾乎少了1000萬元,2019年則基本維持了2018年的水平。到了2020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突然猛增近80%,2021年繼續大增66%以上,2022年增幅驟然收窄至0.70%。
此外,維安股份在最新相關回復中披露了2023年業績,營收為12.52億元、同比增長5.39%,凈利潤為1.32億元、同比增長4.27%。以此來看,公司近幾年業績表現更為穩定,但增長出現放緩的態勢也很明顯。
深交所也關注到了維安股份的經營業績穩定性問題,指出報告期內(即2020—2022年)消費類電子領域是公司產品的重要下游應用領域之一,而2022年年初以來,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市場需求開始萎縮,要求公司結合下游應用領域變動情況等,說明公司產品市場空間是否存在萎縮的風險以及經營業績是否穩定。
維安股份對深交所相關問詢進行了詳細回復,并披露了2023年營收、凈利潤以及主營產品分領域收入、在手訂單等數據。可以看到的是,公司截至2023年12月底的在手訂單金額為2.07億元,較2022年底的2.77億元減少逾25%。
結合公司2023年6月底的在手訂單金額2.18億元,以及2023年9月底的在手訂單金額2.07億元,顯示公司2023年下半年的新增訂單情況可能并不樂觀。
維安股份對于2023年在手訂單金額下滑的解釋是:“主要系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下游應用領域客戶對公司的產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緩,自2022年年初以來,以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市場需求開始萎縮,下游客戶普遍以去庫存、消化現有留存訂單為主,進而對公司在手訂單量造成一定影響。”
但公司稱:“在手訂單金額總體維持在2億元以上的較高水平,隨著下游應用領域需求的維穩及逐漸回暖,預計未來公司在手訂單金額將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
大客戶參保人數與經銷金額匹配度存疑
維安股份在銷售上一直以經銷為主、直銷為輔,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的主營收入中,經銷收入占比分別達到59.09%、69.60%和68.40%,整體增長。從2020—2022年的公司前五大客戶來看,經銷商大客戶始終過半。
不過,公司未在招股書中披露經銷商主要客戶。譬如,在公司披露的前五大應收賬款客戶中,2020年、2022年應收賬款均超過700萬元的上海聚冠工貿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聚冠”),未出現在公司前五大客戶名單中。
上海聚冠正是維安股份的重要經銷商客戶。根據相關回復,上海聚冠在2021年、2023年均是公司第四大經銷商客戶,公司分別向其銷售2788.76萬元和4020.36萬元,2023年金額與第三大經銷商客戶相比,差額不到75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信息顯示,上海聚冠提交的企業年報中參保人數方面,2023年為2人、2022年為1人、2021年為8人、2020年為3人(見圖一)。上海聚冠只有一家2019年成立的子公司,其提交的企業年報顯示,2021—2023年參保人數均為1人(見圖二)。此外,上海聚冠唯一股東尹永峰持股40%的上海基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1—2023年的企業年報顯示,參保人數都是0人,該企業目前在進行簡易注銷。
維安股份其他能查詢到參保人數的經銷商大客戶中,企業年報顯示的參保人數均與上海聚冠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深圳市立川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來還一直穩居公司前五大客戶,其企業年報顯示2023年參保人數為51人,2019年達到45人。再如,始終穩居公司第一大客戶的達亞電子,企業年報顯示2022年、2023年參保人數分別為68人和99人。
還有,2021年經銷金額低于上海聚冠的順百科技,企業年報顯示,2023年參保人數為26人。2023年經銷金額低于上海聚冠的深圳市衡喻豐華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企業年報顯示參保人數為18人。2022年位列第四、經銷金額為3452.52萬元的富臨通,2023年企業年報顯示參保人數為67人。
經銷商大客戶實控人投資企業股東引關注
除了企業年報顯示的參保人數與公司對之銷售金額匹配度令人注意,上海聚冠的唯一股東尹永峰與維安股份及高管的交集乃至關系,可能更值得關注。
上海聚冠的唯一股東尹永峰曾投資過名叫上海聚安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聚安”)的企業。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工商信息顯示,該企業2001年11月成立,目前已注銷,但工商信息未顯示上海聚安的注銷時間。
上海聚安存續期間,尹永峰持股25%,其余3名股東王軍、侯李明、楊兆國分別持股25%;此外,尹永峰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王軍、侯李明擔任副總經理,楊兆國為監事(見圖三)。
值得一提的是,維安股份目前的法定代表人、董事兼總經理,姓名是王軍。
巧合之處還有: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彼時名為上海維安熱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維安股份,于2002年成立、目前已吊銷的深圳分公司的負責人,姓名也是楊兆國(見圖四)。
事實上,維安股份招股書顯示,上海維安熱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負責人為楊兆國,2002年10月28日成立,目前已吊銷(見圖五)。
此外,公司招股書披露:“1998年10月28日,維安熱電(公司前身)召開董事會,同意將材料所10.00%股權以50.00萬元價格轉讓給公司職工。由于本次股權激勵實施時尚未確定最終的激勵人員名單,為使股權激勵能夠正常實施,由主要創始股東之一、時任董事、總工程師潘昂代為持有該部分股權。”
公司該次股權激勵的分配實施過程具體為:“1998年盛建民等17人獲得合計28.50萬元的股權;1999年王軍等4人獲得合計4萬元的股權。后歷經增資及股份制改制,公司股本變更為3000.00萬股。股權激勵期間因前述已激勵對象中5人離職,其股權激勵份額予以收回。2006年陳凱華等16人獲得合計131.78萬股的股權激勵份額。至此,由潘昂于1998年起代為持有的50.00萬元對應的股權(股份數量此時已變更為280.37萬股)已全部分配給23名職工股東。”
維安股份披露的彼時23名職工股東名單及所獲分配股份中(見圖六),楊兆國持有25.02萬股、侯李明持有16.00萬股、王軍持有16.01萬股。
維安股份在招股書之外的其他處信披顯示,2007年8月9日,楊兆國曾將所持公司10萬股股份轉讓給公司其他股東。
這意味著,維安股份早年員工、股東中的楊兆國和侯李明以及目前高管、股東王軍,與公司經銷商大客戶上海聚冠唯一股東投資企業上海聚安的股東、主要人員王軍、侯李明、楊兆國,都碰巧同名同姓。 記者 陳剛
圖一:上海聚冠2023年企業年報企查查截圖

圖二:上海聚冠唯一子公司2023年企業年報企查查截圖

圖三:上海聚安工商信息企查查截圖

圖四:維安股份曾經的深圳分公司企查查截圖

圖五:維安股份招股書分支機構截圖

圖六:維安股份招股書1998年股權激勵截圖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