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疑似離職員工創辦與注銷子公司同名企業
早在2020年就已啟動IPO的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茶葉”),在2023年2月披露最新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截至目前,上述事項未有新進展披露。
此次IPO,中國茶葉擬募集資金11.4億元,其中約2.9億元用于擴大云南普洱茶產能,2.51億元用于建設營銷網絡和品牌,剩余6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中國茶葉在2020年啟動IPO前后,曾發生過多起資產收購事件,收購對象既有剛成立數月的企業,也有資產被收購后原企業注銷,但是隨后與注銷企業同名的企業又被其他人員注冊,而上述人員疑為公司離職人員,且為行業內知名人士。圍繞資產收購,中國茶葉相關知識產權保護、離職員工的同業競爭等諸多情況惹人關注。
收購剛成立兩個月的企業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是我國消費者日常的主要消費品之一。正在謀求滬市主板IPO的中國茶葉,源于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是新中國第一家國有茶葉公司和貿易系統中最早建立的全國性專業總公司。
目前,中國茶葉以“中茶”為核心品牌,另外還有“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倉”“龍冠”等子品牌,公司主要產品包括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紅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綠茶及相關制品等。
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中國茶葉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6.34億元、18.93億元、24.34億元及14.2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1.66億元、2.39億元、2.84億元及1.98億元。2021年,公司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由近44%降至約19%。
在茶葉行業競爭中,相對于中小企業,大型企業的優勢除規模效應外,還在于品牌認知度、產品標準化與研發水平等方面。2020年,中國茶葉啟動IPO,在此前后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收購動作。
在此期間收購的標的包括:中茶六山(鳳慶)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茶鳳慶”)51%股權、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梧州茶葉”)100%股權、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茶科技”) 83.87%股權、杭州龍冠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茶龍冠”)60%股權。
其中,中國茶葉在2019年3月以1937.05萬元收購中茶鳳慶51%的股權,談及此項收購意圖,中國茶葉表示:“近年來,普洱茶市場情況持續向好,而公司普洱茶產能不足,為擴充公司紅茶及普洱茶的產能,決定在鳳慶收購一家具有茶葉生產加工能力的標的公司。”
根據中國茶葉披露及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工商信息顯示,中茶鳳慶于2018年12月18日成立,原名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
而中國茶葉對中茶鳳慶相關資產評估于2019年1月就已啟動,在后者成立僅兩個多月后,2019年2月25日,中茶有限、六大茶山、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就簽署了《云南六大茶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茶葉有限公司關于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之股權轉讓協議》,六大茶山將其持有的中茶鳳慶51%股權以1937.0463萬元轉讓給中茶有限。次月,相關工商登記完成變更。
中國茶葉稱:“為保障收購資產的權屬關系清晰,經過與交易對方六大茶山的多輪協商談判確定,由六大茶山先以其在鳳慶茶廠(即云南六大茶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鳳慶茶廠)所有的生產設備、土地、廠房等設立全資子公司(即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然后中國茶葉按評估作價以現金收購六大茶山持有的上述子公司51%股權并控制該公司。因此,六大茶山的主要資產來自原六大茶山鳳慶茶廠。 ”
上述收購完成后,鳳慶六山茶葉有限公司將名稱變更為“中茶鳳慶”,成為中國茶葉控股子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工商信息顯示,中國茶葉收購中茶鳳慶51%的股權之后,原六大茶山鳳慶茶廠仍然存續,直至2023年5月10日才告注銷,該茶廠在2023年3月11日還因丟失作廢增值稅專用發票1份、作廢增值稅普通發票61份而被國家稅務總局鳳慶縣稅務局罰款。
由此不免讓人心生疑竇:中茶鳳慶于2018年12月成立,該企業成立后一兩個月中國茶葉即啟動對其收購,原因是什么?是否符合商業慣例?公司稱為了保障收購資產的權屬關系清晰,由六大茶山先以其在六大茶山鳳慶茶廠所有的生產設備、土地、廠房等設立全資子公司中茶鳳慶,那么鳳慶茶廠原有的工作人員是如何安排的?六大茶山以中茶鳳慶所有生產設備、土地、廠房等設立了中茶鳳慶之后,為何鳳慶茶廠仍然存續,直至2023年才注銷?鳳慶茶廠在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注銷前是否存在經營活動?如果存在,其使用的設備、土地、廠房是如何安排的?
子公司注銷后同名企業又成立
中國茶葉的另一項收購動作也引人注意——2020年4月14日,中國土產畜產廣西茶葉進出口公司和中茶梧州簽署了《股權交易合同》,中國土產畜產廣西茶葉進出口公司將持有的梧州茶葉(全名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原名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100%股權以1064.02萬元協議轉讓給中茶梧州(全名梧州中茶茶葉有限公司,系中國茶葉全資孫公司)。
對于此次收購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國茶葉解釋稱:“梧州茶葉擁有茶葉生產相關的廠房、倉庫,中茶梧州長期整體租用梧州茶葉擁有的前述廠房、倉庫,為避免同業競爭,整合茶葉相關資產,完善中茶梧州資產完整性,中茶梧州收購梧州茶葉100%股權。”
招股書披露,梧州茶葉目前已注銷(注銷時間為2020年9月14日),因此無該企業2020年的財務數據,而2018年和2019年,該企業的營業收入均為76.19萬元,凈利潤分別為42.69萬元和38.10萬元。
中國茶葉官網對中茶梧州的介紹顯示:“廣西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即中國茶葉全資子公司中茶廣西)及其下屬子公司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主營六堡茶等茶葉銷售業務,覆蓋南寧等區域。中茶梧州2007年成立之初為商貿企業,立足于承接原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即梧州茶葉)的六堡茶內銷及出口業務,2008年3月開始正式運營,2009年1月轉型為生產企業,各項經營業務均按生產企業模式重新構建,至今都是在逐步完善的生產企業模式下運營。”
中國茶葉還介紹:“1988年1月5日正式成立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隸屬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專門從事廣西的六堡茶生產和出口業務。可以說六堡茶產業能延續至今,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功不可沒。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的歷史是中國六堡茶發展歷史的縮影。”
不過,中國茶葉在完成收購后,很快于2020年9月14日注銷了梧州茶葉。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企查查查詢到的工商信息顯示,一家與注銷的梧州茶葉完全重名的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在2023年8月31日成立,注冊資本為50萬元,只不過持股人已和中國茶葉無關,其法人代表和持股100%的股東皆為李訪。
企查查顯示,與最新注冊的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疑似相關企業還有三家,分別為梧州市旺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梧州市中茗茶葉有限公司、梧州市啟裕茶葉貿易有限公司,上述企業與李訪新成立的“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要么使用疑似相同的郵箱767366352@qq.com,要么使用相關的聯系電話0774-5830605。
李訪是誰?他創立的企業與中國茶葉收購后注銷的子公司完全同名,是有意為之還是純屬巧合?他與中國茶葉又是否存在關系?
人民經濟網(finance-people.com.cn)2021年6月15日曾發布一篇報道《訪梧州市中茗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訪》,文章中對李訪的工作經歷進行介紹時,曾報道:“1990年,剛畢業不久的李訪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廣西梧州茶葉進出口公司工作。在那里,原本對茶知之甚少的他從殺青、揉捻、翻堆、制坯等最基礎的制茶工藝學起,一步步從基層技術人員成長為保管員、倉庫主任,最后走上了技術副廠長的管理崗位。多年的茶香浸染,讓李訪在對六堡茶產業建立起全面系統的了解的同時,也在他身上涵養出了年輕人少有的沉靜與堅韌。
1998年,國企改制浪潮到來,李訪所在的企業被中糧集團收購后整合重組為今天的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六堡茶的生產和出口業務。憑借著深厚的業內經驗與豐富的技術素養,李訪順利在此次改制中留任,并在梧州中茶公司華南區銷售經理的崗位上進一步接觸到了茶產品銷售業務,繼續在六堡茶產業深耕發展。隨著千禧年鐘聲的敲響,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迎來了一個黃金時期,各領域物產的極大豐富也帶動了國內茶產業與茶市場的一次飛躍,盛世飲茶之風蔚然而起,而李訪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與六堡茶的轉機。經過一番前期嘗試與市場調研,立志將主供境外市場的六堡茶引入國人茶盞的李訪與愛人攜手創業,于2012年正式成立了梧州市中茗茶業有限公司。”
另外,企查查顯示,中茶梧州的分支機構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加工廠也有位叫李訪的負責人,其已注銷,工商登記的核準時間為2012年6月11日。
而與上述加工廠名稱異常接近的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茶葉加工廠,于2017年10月19日成立,為中茶梧州分支機構,其負責人為劉智超。
另外,2023年11月3日,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公布第八批“國茶人物·制茶大師”、第三批“國茶人物·制茶能手”和首批“國茶人物·茶業品牌官”,梧州市中茗茶業有限公司的李訪獲評“國茶人物·制茶大師(黑茶類)。
還有公開報道稱,由李訪持股的梧州市中茗茶業有限公司已從一家小公司發展到如今年產量達500噸的六堡茶企業,已成為梧州市頗具規模的六堡茶生產廠家之一。
中國茶葉的公司官網稱,“梧州茶葉”的歷史是中國六堡茶發展歷史的縮影。還有中茶梧州的老字號宣傳等也強調了與“梧州茶葉”的歷史淵源,但是中國茶葉完成對其收購后,卻對“梧州茶葉”進行了注銷,而與公司下屬企業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加工廠負責人同名同姓的李訪重新注冊了與公司已注銷子公司同名企業,這位李訪的就業及創業經歷從公開報道來看與中國六堡茶密切相關,還有李訪曾擔任負責人的梧州中茶茶業有限公司加工廠也注銷,但2017年與注銷加工廠名稱極為相近的加工廠又登記成立,上述新成立的企業,都極易讓人將此前注銷的同名或近似名企業混同。
對于上述情況,中國茶葉是否知曉,又如何看待?公司如何保護老字號的知識產權?在此方面曾進行過何種制度建設?兩位李訪是否為同一人,如果是,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公司對于離職員工的同業競爭行為是否有特別的約定?此外,在收購“梧州茶葉”前,招股書稱梧州茶葉其主營業務為資產出租,那么收購梧州茶葉100%股權的發展規劃是什么?當時是否有相關業績承諾、盈利預測或業績對賭、人員整合情況的約定?
就上述疑問,《大眾證券報》記者曾通過電郵致函中國茶葉,截至發稿未收到公司回復。
另外,對于公司其他相關情況,本報將繼續關注。 記者 王君
人民經濟網相關刊文截圖

“梧州茶葉”注銷后,又有同名企業成立(企查查截圖)

梧州中茶茶葉有限公司加工廠注銷后,相似名加工廠成立(企查查截圖)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