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問詢后,國創醫藥按下創業板IPO“終止鍵”
又一家藥企IPO按下“終止鍵”。
12月14日,深交所網站發布消息,上海國創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創醫藥”)及其保薦人民生證券主動向深交所撤回IPO申請。
國創醫藥是一家業務包含研發、生產、銷售及代理等的綜合型藥企,自產產品占主營收入過半且占比逐步上升。公司自產產品主要為普瑞巴林膠囊等化藥產品和益心舒顆粒等中成藥產品。尤其是普瑞巴林膠囊,不僅撐起國創醫藥自產藥品收入半邊天,2020-2022年占整個公司收入比例分別為45.01%、41.46%和37.05%,毛利占比分別為71.22%、66.11%和62.02%,一直是公司主要收入及利潤來源。
《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11月份曾報道,在國創醫藥最關鍵的核心產品普瑞巴林膠囊的生產批件、核心技術,均源自收購對象重慶賽維(為公司最重要的全資子公司)背后,重慶賽維在被收購前擁有的4張《藥品GMP證書》曾全部遭收回,其中包括普瑞巴林膠囊的《藥品GMP證書》。對于核心藥品及最重要子公司重慶賽維相關《藥品GMP證書》曾全部遭收回這樣影響重大的事項及原因,公司招股書從未提及。
還有,國創醫藥盡管包括學術會議、拜訪推介等市場推廣費用近年來下降,但是銷售費用占比始終超過82%、金額也超過6000萬元。譬如,2022年平均每天要開會2.2場,平均每場花費4.43萬元更是近年來最高,加上拜訪推介,平均每天花去近15萬元。而且,除了一家向公司提供過市場推廣服務的關聯企業與公司關系曲折、公司的一家重要子公司也從其處受讓之外,該關聯企業原股東不僅曾繼續留在該關聯企業任董高,投資的多家其他企業更多有蹊蹺之處。
尤其是11月份以來對國創醫藥的持續報道中,記者還新發現,國創醫藥招股書及對問詢函回復中,提到的兩次收購重慶賽維股權比例或交易對手、交易對手持股比例,不僅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信息都存在不一致,還出現公司自身信披前后不一致的情形。譬如,公司稱控股重慶賽維時受讓51%股權,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顯示為55%股權。
更離譜的是,公司一邊稱受讓了汪曉璐、劉鐵、汪渡、王祖煥分別持有的24%、8%、4%和3%的重慶賽維剩余股權,一邊又稱第二次交易公司的對手方是汪曉璐、趙順萍、劉鐵、王祖煥四人,這里沒有汪渡,卻出現了趙順萍。而且,根據四人分別出讓股權計算顯示合計只有39%,與公司所稱的收購重慶賽維剩余49%股權相差甚遠。費解的還有,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顯示,汪曉璐、趙順萍、劉鐵、王祖煥等四人出讓的股權比例為45%。
而且,國創醫藥取得重慶賽維控股權的第一次收購時,實際交易對手王曉鈞、曹曉春夫婦與公司目前關聯方泰格醫藥及葉小平交集匪淺,曹曉春還是泰格醫藥重要股東及董事、總經理,并與葉小平同為泰格醫藥實控人。
如此種種,給國創醫藥收購重慶賽維以及公司信披質量和真實性籠罩上異樣色彩。
而從國創醫藥此次創業板IPO歷程來看,2022年12月27日首次披露招股書申報稿,之后公司回復了深交所兩輪問詢并兩次更新招股書,但深交所發去第三輪問詢后,公司再無下文,隨后于12月中旬撤材料。
事實上,記者大致統計發現,今年來,滬深北交易所已有近30家醫藥生物企業終止IPO,已遠超去年全年的21家。
記者 陳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