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復合增速低于行業 鮮美來:營收增長乏力卻大幅新建產能
由于預制菜市場成長前景廣闊,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賽道。擬登陸滬市主板的鮮美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鮮美來”),正是一家以蝦滑、蝦仁、生魚片為主的水產品預制菜企業。此次IPO,鮮美來擬募資60585.35萬元,核心募投項目為新建蝦滑、蝦仁產能。
《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發現,除了前證監會發審委專職委員嵌套持股、IPO會計師事務所及負責人與這位前委員交集頗深,實控人之一的郭定棋過往控制企業有代持情形且可能存在體外循環等情形之外,鮮美來營收存在波動,不但報告期內營收整體增長不高,最近三年營收增速還大幅低于行業增長水平。在此局面下,鮮美來募資大幅新建產能均高達現有產能、產量、銷量的數倍,疊加行業產品高度同質化和競爭激烈,大幅新建的產能能否消化和核心募投項目必要性都令人矚目。
營收增長乏力
鮮美來,主營業務是水產品預制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以蝦滑等為主的即烹類預制菜,以蝦仁、生魚片等為主的即配類預制菜。翻閱公司招股書可見,2018-2021年上半年,蝦滑、蝦仁和生魚片這三大品類產品的營收占鮮美來主營收入比例分別為89.13%、91.13%、91.51%和90.13%。
值得注意的是,鮮美來最近幾年營收存在波動而且整體增長不多。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7.68億元、9.11億元、8.50億元、4.09億元,從完整年度來看,2019年增長近19%后,2020年又下滑接近7%,以2021年上半年營收看可能與2020年在伯仲之間。此外,以完整年度測算,鮮美來2020年的營收較2018年小幅增長10.68%。
對于營收存在波動且完整年度的3年里,營收整體增長只10%出頭情形,鮮美來招股書中的說法是較快增長——“報告期內營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至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19%。”
從鮮美來主要產品的銷售金額,可以窺豹一斑(見圖一)。蝦仁產品從2018年銷售金額2.36億元,小增到2019年的2.48億元后,2020年明顯下滑至1.87億元,2021年上半年為不足7600萬元。再看生魚片,2018年銷售金額1.73億元,2019年增長至1.97億元,2020年下滑到1.81億元,2021年上半年為5300萬元出頭。還有帶殼蝦,2018年銷售金額接近3830萬元,2019年下滑為不到3440萬元,2020年幾乎腰斬至1865多萬元,不過2021年上半年又達到1790多萬元。銷售金額持續增長的最主要產品只有蝦滑,從2018年銷售金額2.7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80億元,2020年進一步達到4.03億元,2021年上半年為2.37億元,但從完整年度看,2020年增長有所放緩。
圖一:鮮美來招股書主要產品銷售金額截圖

如果觀察鮮美來主要產品的實際銷量,更清晰反映了增長乏力甚至下滑比較普遍(見圖二)。蝦仁2019年的銷量接近4187噸,較2018年增加不到260噸,2020年銷量則同比大降超過1000噸,2021年上半年銷量不到1300噸。帶殼蝦銷量則是多年持續滑坡,從2018年614噸出頭持續減少到2020年的不足294噸,已然腰斬,好在2021年上半年止跌回升后接近310噸。生魚片銷量持續滑坡最明顯,先從2018年7900噸不到降至2019年的不足6800噸,2020年再降至接近5590噸,每年銷量呈現下滑1000噸以上態勢,2021年上半年更只有1692噸出頭。蝦滑雖然銷量持續增長,但期間增長有明顯收窄現象,2019年同比大增接近2000噸達到6614噸出頭后,2020年同比只增長了330多噸,2021年上半年為4165噸出頭、增長有望較好。
圖二:鮮美來招股書主要產銷量截圖

也就是說,雖然蝦滑產品整體增長較好,但其它主要產品增長不佳甚至下滑,拖累了鮮美來營收的成長性。
近年復合增速低于行業
今年春節前后,預制菜賽道受到廣泛關注,預制菜市場成長空間也成各方關注話題之一。
鮮美來在招股書中也介紹了預制菜市場現狀及前景。“根據中國冷凍冷藏食品專業委員會統計,202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收入313.81億元,過去5年復合增速95.46%。2020年,我國預制菜人均消費量、在食材消費額的滲透率均處于日本1970年水平。借鑒日本經驗,我國餐飲降本增效訴求增加、家庭需求便捷化將推動預制菜向新鮮食材滲透,2030年我國預制菜滲透率有望達到日本1980年水平,預計203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收入達2059.35億元,未來十年復合增速達20.70%。”
不過,鮮美來招股書中介紹的2018年至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5.19%,對比我國預制菜行業收入過去5年復合增速95.46%、計算可知年均復合增速高達15%左右來看,鮮美來營收增長明顯低于行業整體水平。公司最近三年復合增長率低于行業整體增速的原因值得關注。
此前被否、同樣是水產品預制菜賽道企業亞洲漁港招股書中稱,生鮮餐飲食材分為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兩種形態,其中初加工產品占比較大,但毛利率空間較低;深加工產品毛利率水平較高,但對供應商的研發、品質控制、品牌、供應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實際上,有業內人士表示,水產品預制菜競爭激烈,由于大部分產品仍屬于初加工,行業進入門檻也并不高,例如在京東、天貓等綜合電商平臺以及叮咚、七鮮、盒馬等生鮮平臺上,蝦仁、帶殼蝦、生魚片等初加工水產品品牌眾多,即便是加工程度較蝦仁等更高的蝦滑,品牌也不少。這意味著鮮美來主要產品在行業中的產品高度同質化現象明顯,價格、渠道、供應鏈管理或者倉儲冷鏈能力,往往才是這些企業護城河的關鍵。
可以看到的是,鮮美來2018-2021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2.17%、21.08%、23.51%和20.07%,毛利率存在波動,且均低于招股書披露的安井食品等可比同行平均水平。具體到公司主要產品,能看到鮮美來最關鍵產品蝦滑的毛利率有滑坡跡象(見圖三)——2018年毛利率為23.60%,2019年為22.58%,2020年回升到23.41%但仍低于2018年,2021年上半年則只有19.35%。帶殼蝦毛利率更是從2018年的21.59%連續下滑到2020年的15.13%,2021年上半年更只有10.28%。生魚片、蝦仁的毛利率則基本保持穩定甚至穩中有升。
圖三:鮮美來招股書主營業務毛利率截圖

新建產能為現有產量數倍
此外值得注意是,雖然近幾年復合增長低于行業整體水平,但鮮美來在招股書稱,預制菜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為公司核心募投項目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利于本項目產能的消化,是本項目實施的根本依據。”
此次IPO,鮮美來擬募資主要用于海洋食品產業化、冷凍食品分裝冷藏及物流配送項目(二期),以及補流1.40億元。核心募投項目為海洋食品產業化項目,總投資29473.83萬元,擬全部使用募資。
按照鮮美來在招股書所稱,海洋食品產業化項目達產后,“公司將新增年產蝦仁類產品1.2萬噸、蝦滑類產品1.8萬噸的生產能力,可大幅度提升公司產能,鞏固公司主營業務體系,提高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持續競爭力。”
對比來看,鮮美來此次募投新增蝦滑產能1.8萬噸,接近公司現有蝦滑產能4倍,可能超過2021年年化產量2倍以上,以及可能是2021年年化實際銷量2倍左右;募投新增蝦仁類產品產能1.2萬噸,與公司的蝦仁、帶殼蝦、生魚片等其它產品的目前全部產能相當,可能是蝦仁產品2021年化自有產量6倍左右、2021年化實際銷量4倍以上。
根據鮮美來招股書,公司現有自有產能方面:蝦滑2018-2020年均產能均為4752噸,同期產量5140-6930噸之間(全部為自產量,下同);2021年上半年產能為2376噸,產量為3742.08噸,產能利用率在108%-158%之間。2018-2020年上半年,實際銷量分別為4644.10噸、6614.29噸、6945.80噸、4165.38噸;產銷率逐年提升,從90%出頭到超過111%。
至于公司的蝦仁、帶殼蝦、生魚片等其它產品,2018-2020年均產能均為12144噸,同期產量分別為13204.90噸、10858.01噸、10486.34噸,逐年下滑;2021年上半年產能為6072噸、產量3741.68噸;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分別為108.74%、89.41%、86.35%、61.62%。
其中,鮮美來的蝦仁自產量分別為3969.72噸、3971.04噸、3377.65噸、1009.78噸,整體下滑。實際銷量(含外購)分別是3929.42噸、4186.87噸、3157.12噸、1296.98噸,最近兩年顯著減少。生魚片方面,公司存在大量成品外購,外購量占可供銷售量40%-48%,雖然產銷率整體提升、基本都超100%,但2018-2021年上半年實際銷量分別為7882.88噸、6769.16噸、5589.60噸、1692.44噸,下滑最明顯。公司帶殼蝦產銷規模較小,不過自產量、實際銷量在2018-2020年下降非常顯著。
那么,從鮮美來募投新增蝦滑產能1.8萬噸,是公司現有產能接近4倍、2020年年化產量2倍以上,是2021年年化實際銷量2倍左右,以公司最近幾年銷量增長并不算穩定情況看,能否充分消化大幅新增的產能?
還有,鮮美來此次募投新增蝦仁類產品產能1.2萬噸,與公司的蝦仁、帶殼蝦、生魚片等其它產品全部目前產能相當,是蝦仁產品2021年化自有產量6倍左右、2021年化實際銷量4倍以上,結合最近2年下滑明顯的蝦仁銷量看,大幅新建的產能又能否充分消化?
因此,結合核心募投項目新增產能以及公司現有銷量增長來看,公司對核心募投項目必要性、合理性如何看待?
對于上述疑問以及公司最近三年復合增長率低于行業整體增速原因,《大眾證券報》明鏡財經工作室記者此前致電并通過電郵發去新聞采訪函,截至發稿時未收到回復。
記者 爾東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