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競爭者存關聯關系 國芯科技信息披露涉嫌隱瞞
蘇州國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芯科技”)成立于2001年6月,是一家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芯片設計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信息安全、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邊緣計算和網絡通信等領域。去年年底,國芯科技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擬募資6.03億元。日前,一不愿具名的人士向《大眾證券報》“蔡方工作室”投訴稱,國芯科技及其實際控制人涉嫌隱瞞同業競爭者的關聯關系。
同業競爭者存關聯關系
股權方面,國芯科技披露無控股股東,鄭茳、肖佐楠、匡啟和直接持有公司14.58%股權,并通過聯創投資、矽晟投資、矽豐投資、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矽芯投資管理合伙企業(下稱“矽芯投資”)、旭盛科創間接控制公司13.79%股權,合計控制公司28.37%股權,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國芯科技主要產品與服務為IP授權、芯片定制服務和自主芯片及模組產品。其中芯片定制服務包括定制芯片設計服務和定制芯片量產服務。國芯科技旗下子公司業務則主要為“嵌入式CPU及芯片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
上述投訴人向記者表示:“中晟宏芯(蘇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國芯科技實控人鄭茳曾長期擔任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及法定代表人,后于2015年3月退出。而中晟宏芯主營業務為‘研發高性能服務器CPU’,這與國芯科技的主業高度一致,兩家公司屬于同業競爭關系。”
針對投訴人的說法,記者也通過企查查進行了查證。據企查查顯示,中晟宏芯全稱為 “蘇州中晟宏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下半年更名為“合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其中中晟宏芯法人代表、總經理、董事為王勇(圖一)。

圖一 合芯科技營業執照信息
根據企查查介紹,中晟宏芯是專業從事高性能服務器CPU研發與產業化的高科技公司,實現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的局面。公司主要業務為研發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性能服務器CPU芯片,解決當前缺乏量產國產服務器CPU芯片的困境。
值得關注的是,王勇剛好在國芯科技的員工持股平臺——矽芯投資中持股。矽芯投資的合伙權益比例顯示,王勇在公司擔任 “天津國芯研發部項目經理”,持股比例為2.91%,出資額為8.01萬元(圖二),持股份額僅次于國芯科技實控人鄭茳,位列第二。

圖二 國芯科技員工持股平臺矽芯投資相關信息
實控人曾任合芯科技法人
“鄭茳離職后,中晟宏芯負責人幾經更換,2019年10月,李大亮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負責人,2018年至2019年,李大亮和鄭茳是蘇州宏芯博創投資企業 (有限合伙)的合伙人;2020年9月,王勇接替李大亮擔任中晟宏芯的法定代表人,并任職董事、總經理。2020年11月,中晟宏芯更名為合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未變,依然為 ‘研發高性能服務器CPU’,和發行人的主營存在同業競爭。”該投訴人進一步表示。
企查查顯示,鄭茳于2015年3月10日從中晟宏芯卸任。2015年至2019年10月期間再度更換法人代表。2019年10月至今,法人代表又分別更換為李大亮、王勇(圖三)。

圖三 中晟宏芯歷史法定代表人
根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七十一條規定關聯人具備的情形包括:“關聯自然人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或者擔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除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以外的法人 (或者其他組織)”、“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或者上市公司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認定的其他與上市公司有特殊關系,可能或者已經造成上市公司對其利益傾斜的法人 (或者其他組織)。”
對此,投訴人表示:“王勇在發行人持股平臺持有股份,同時還是中晟宏芯(現已更名為“合芯科技”)的法人,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理應將該公司認定為發行人的關聯公司。”
那么,國芯科技為何不披露合芯科技關聯關系?國芯科技和合芯科技是否存在同業競爭關系?國芯科技實控人、高管是否通過代持的方式持有合芯科技的股份?帶著相關問題,記者致函國芯科技,未收到相關回復。
而國芯科技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前身為國芯有限,成立于2001年6月,注冊資本為1500萬元,上海科技、南京斯威特、神舟信息各出資500.00萬元,持股比例分別是33.33%。后于2019年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不過,該招股書中僅僅介紹了其有限公司的設立及股份公司的成立,再無其他歷史沿革的披露。而在業績方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1-6月,國芯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31億元、1.95億元、2.32億元、8548.08萬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0.40萬元、319.66萬元、3113.64萬元、243.46萬元。
面對這份波動較大的業績單,國芯科技坦言,如果未來受到宏觀經濟和行業周期性等因素影響導致下游需求出現大幅下降,或者公司出現研發失敗、未能及時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等情形,將可能導致公司經營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的風險。
記者 蔡方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