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2024年財政收入將會繼續恢復性增長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介紹2023年全年財政收支情況,并答記者問。
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1萬億元 31個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
財政部發布2023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1萬億元,同比增長6.4%。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31個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
2024年財政收入將會繼續恢復性增長
2024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財政收入看,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將為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財政收入將會繼續恢復性增長。從財政支出看,將繼續保持必要強度,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也將保持一定規模。具體的2024年財政收支預算安排,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來進行細化完善,我們將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審查批準。
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億元
2023年年初及早就明確了延續和優化部分稅費政策,下半年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再延續、優化、完善了一批到期稅費政策,進一步降低經營主體的稅費負擔,精準支持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億元。
專項債政策效能進一步發揮
專項債政策效能進一步發揮。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是3.8萬億元,優先支持成熟度比較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聚焦重點,不“撒胡椒面”,擴大了專項債券的投資領域,2023年專項債投資領域擴大到11個。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也擴展擴大,擴展至15個方面,同時加強專項債的發行和使用,有力推動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今年將用好相關國債資金 適當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主要從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發力。從投資看,要擴大有效益投資。今年將用好相關國債資金,繼續安排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適當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等,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從消費看,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2024年將圍繞居民消費升級方向,推動壯大文化、旅游、教育、養老等新的增長點,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意愿和能力。
推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
2024年,財政部門將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舉措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政策的取向上,要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推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二是注重發揮需求牽引作用。要用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大力度推動創新成果應用迭代,落實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政策,以市場化方式破解初期應用瓶頸。三是注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整合優化相關財政專項,聚焦重點產業鏈,支持攻關突破一批短板弱項技術。落實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支持政策,帶動更多企業專注細分市場、走好“專精特新”之路。四是注重激發科研人員活力,這方面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改革試點,一個是支持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另一個是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力。
去年不存在財政支出收縮的情況
去年前幾個月財政支出有所收縮,實際上,去年1-5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48萬億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0.58萬億元,增長了5.8%。應該說,去年前5個月財政支出的力度是大的、進度是快的。去年6、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小幅下降,主要是2022年同期存在一次性的大額支出,抬高了基數,使去年6、7月份增幅有所回落,這是在預期之內的,不存在財政支出收縮的情況。從去年全年看,正如剛才王東偉副部長講的,去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了27萬億元,同比增長5.4%,支出規模再創新高,應該說有效發揮了積極財政政策效能,對經濟恢復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中央財政將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中央和省級投資補助水平
2024年,中央財政將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中央和省級投資補助水平,持續支持種業振興行動和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同時強化對資金使用和政策落實的監督,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是能夠保證的
近幾年基金收支狀況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接近6萬億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是能夠保證的。2024年,將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力度,深入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相關體制機制,管好守好人民群眾的“養老錢”。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健全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促進養老服務提質增效。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