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逆回購操作量再創新低 關注MLF到期操作
本報訊(記者 劉揚)在連續3個交易日開展50億元逆回購之后,13日央行僅開展20億元逆回購。根據13日央行公告,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天,中標利率為2.2%。
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過去近10年里,單日低于100億元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只有12次。50億元單日逆回購操作只有6次,其中3次就發生在本月。
值得一提的是,1月8日央行開展了50億元逆回購操作,這是自2016年12月23日后,央行首次開展單筆50億元規模的逆回購操作,也是自2012年12月27日后,央行首次開展單筆50億元規模的7天期逆回購操作。
近期逆回購操作為何“一縮再縮”?“主要還是資金面比較寬松,但是因為結合去年12月的金融數據,所以還是有人擔憂貨幣政策的收緊。建議還是關注資金面邊際收緊預期下央行的對沖操作以及15日大概率進行的MLF續作情況。”一銀行交易員13日對記者分析道。
13日,資金面均衡偏松,Shibor短端品種多數上行。隔夜品種上行6.8個基點報1.401%,7天期上行1.4個基點報1.999%,14天期上行2.8個基點報1.951%,1個月期下行2個基點報2.412%。
江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屈慶則指出,目前資金處于相對寬松的狀態,央行即使不做OMO操作,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之所以還是操作也只是適應貨幣政策報告中的持續公開市場來表達市場利率看法的做法。這樣做也是為了OMO市場操作的連續性。最后,影響市場的根本因素,并不是央行OMO的操作,還是要看市場實際的流動性松緊。
“目前流動性問題并不大,展望后期,即使資金面會出現收緊也是季節性的收緊,更應該看實際緊張的程度和市場預期的差別。”屈慶進一步指出。
那么,隨著春節臨近,未來是否會出現降準?“央行進行全面降準的概率不大,但是為了緩解短期市場壓力和春節帶來的流動性緊缺,可能會使用例行的普惠定向降準工具或其他臨時性的流動性工具,例如2017年1月使用的TLF(臨時流動性便利),2018年1月創設的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以及增量續作MLF。”東吳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陶川分析認為。
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則指出,春節前的資金缺口多為“臨時性”流動性需求,降準的“單向性”與缺口的臨時性并不匹配;其次,缺口并非“降準”的必要條件,加大逆周期調控才是;最后,節前流動性安排是央行例行性操作,操作工具的選擇空間具有靈活性,“降準”與否都可以;所以,缺口常在,但降準不常在,資金缺口并非降準的充要條件,降準多著眼于逆周期調控,跨節流動性安排,央行有工具選擇的空間。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