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中國科技股重估力度該有多大
本輪中國科技股的重估行情,已基本形成共識,現在就看重估的力度究竟該有多大。還是那句話,買賣同源,知行合一,投機歸投機,莫要讓想象貽誤了戰機。
三月伊始,美股暴跌,英偉達回撤超20%,特斯拉更是已“腰斬”,身邊有不少近年來一直看好美股的投資機構近期清倉了美股……
與此同時,美元回落,比特幣大跌,亞太股市也不太平,日本、印度股市都出現持續調整。一句話,去年大漲的品種,除了黃金,基本都開始跌了。
與此同時,港股和A股高位震蕩,相對強勢,能否實現資本市場的“東升西降”,近期就將見分曉。
本輪中國科技股的重估行情,已基本形成共識,現在就看重估的力度究竟該有多大。
港股與美股在經歷了2月份的持續上漲和下跌后,目前兩者科技類龍頭企業的估值PE(市盈率)大約在25倍和35倍,如果僅僅以增速對應的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來看,應該大致相當了,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依然比美國科技類企業的PE數值要低,但我們科技類企業的盈利增速也確實低于他們,因此從估值定價來看,修復基本完成。
如果之后要推動我們的科技股進一步回升,那就需要更高的盈利增速,或美股回升后給予更大的想象空間,畢竟全球科技股的估值錨當下仍在美國。
不過,當下與很多投資科技A股的朋友交流,大部分都大談未來產業規模,宏大的敘事邏輯令人振奮,這也導致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在面對震蕩調整時往往不做任何操作,但科技股本身的巨大彈性,往往會快速吞噬短期漲幅,此時的樂觀情緒反而會成為趨勢投資者操作的障礙,最終導致盈利大幅回撤甚至虧損。
說到底還是投機者一旦開始想邏輯、談基本面,往往最終都沒有好結果。此時我們想問那些持有科技股的投資者幾個問題:第一,對于特斯拉的“腰斬”怎么看,對A股科技股有沒有影響?第二,機器人也好,AI+也罷,當下究竟在產業的哪個階段,大幅量產或者商用還需多久?第三,持有的相關科技企業,是不是產業鏈的核心零部件廠家,如何證明?上述三個問題,可以留給目前持有科技股的朋友們,如果不能應對自如,那么就做好投機該做的事吧,剩下的不要多想。
還是那句話,買賣同源,知行合一,投機歸投機,莫要讓想象貽誤了戰機。
(作者為愛建證券首席投顧)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