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如何讓A股慢牛將是大課題
股票供給量遠大于資金需求,也許未來萬億元以下成交額將成為一個常態,如何能在有限的資金下實現最大效率的配置,讓A股也能走出慢牛,這將是未來A股的最大課題。
本周A股六月收官,上證指數再度跌破3000點,單月跌了近5%,但投資者的感受卻完全不同,因為個股中位數的跌幅遠大于指數,中證2000指數跌幅近10%,小微盤股跌幅更大。
2016年注冊制后新股發行過快,供求關系失衡,資金面難以跟上大擴容。7000億元,是目前A股兩市成交總金額,這一數字放在全球資本市場都是名列前茅的。記得2005年熊市前A股兩市一天交易金額才幾十億元,至今增大了近百倍,照理市場應該供不應求,欣欣向榮。
可實際情況是7000億元的成交金額被市場定義為縮量、無量、無人問津的市場,分析師們認為,兩市需要至少萬億元的成交額才能讓投資者感到有賺錢效應,才能有些操作性。
究其原因,就是股票供給量遠大于資金面。由于A股IPO發行量遠小于總股本,因此發行2000家企業實際等同于新增市場解禁幾倍于IPO的數量,市場難以承受;同時A股歷來喜歡均衡,大部分時間齊漲共跌,所有股票都要有一個主力,最后就是僧多粥少,全都吃不飽。
新“國九條”后,市場有望進入長期的縮容,資源配置效率也隨著新ST制度、分紅獎懲制度等逐漸優勝劣汰。也許未來萬億元以下成交額將成為一個常態,如何能在有限的資金下實現最大效率的配置,讓A股也能走出慢牛,這將是未來A股的最大課題。
無量的市場注定二次探底,等待市場各方統一認識、轉型的過程注定是痛苦的。適應并盡早地認知市場的轉變,才能充分在巨大變革中獲取有利位置。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編輯:newshoo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