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市場走得的確不像牛市
筆者有幾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2635點是牛市的一部分,但是市場走得的確一點都不像牛市;第二個觀點是滬指從5月6日構建了一個日線級別的發散形態,已經明顯往下突破;第三個觀點是境外牛市跟境內牛市的標準不一樣。
關鍵是市場給絕大部分參與者的感受就是比較容易賠錢,因為絕大多數交易者不大可能持有那些少數的特別好的長期往上走的個股,雖然這種個股有的已經穩健地上漲若干年。其實不要說普通的市場參與者了,就是那些號稱市場基石的投資基金,如果都是持有這種優質個股,那也不至于有基金市值的大幅下跌了。整個盤面缺乏賺錢效應,缺乏贏利復制的能力,市場的題材炒過來炒過去,快速輪動,所以也沒有跟風盈利的可能。
這其實是因為整個市場每次炒作的個股都不是這個板塊里面的最具備龍頭風采的個股,而是邊邊角角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鬼鬼祟祟的炒作。
其實我們單純地看滬指,感受不會有那么深刻,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比如去看通達信的平均股價(880003),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為什么2月初2635點會成為當時的低點——平均股價在周線圖里面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下降通道,2635點對稱的正是當時的平均股價低點13.95元/股。
其實就根本原因來說,還是我們整個市場的流通市值的增加過于迅速,比如在上一輪的2018年底到2021年12月份的那次股市上漲當中,平均股價漲了大約1.7倍,而同期滬指的漲幅只有50%。平均股價的上漲不是來自整個市場本身的股價上升,而是新發行股票以高價到二級市場上市。
其實平均股價面臨的難題是沒有跌到位,那么接下來的下跌到底是由低價股繼續暴跌,還是由高價股開始回落來完成,這是需要市場本身來選擇的,要看看哪種成本最低。
不過,今年的市場跟往年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之處,以往業績比較差的個股在年報披露完畢以后,通常會迎來一段時間的反彈,但是今年絕大部分業績比較差的個股在年報業績披露完畢之后,不僅沒有什么大的反彈,反而是繼續下跌,也就是說,這部分個股基本上沒有出逃的機會,這樣對整個市場的殺傷力是比較大的,所以集中做低價股的資金在市場的話語權顯得比過去要弱得多了。(作者為職業投資者)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