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近兩年股市有些入不敷出
下半年不知不覺已經行進了半個月了,指數緩慢爬升,分歧猶存。從2016年注冊制逐步開展后,A股的體量不斷增大,不知不覺兩市上市公司數量快翻番了,流通市值增加更遠超1倍。如果細數我們大A的流動性收支情況,可以看到近兩年確實有些入不敷出。
A股每年需要消耗的資金大約有幾項,第一是IPO和再融資,雖然資本市場的主要任務是為實體融資,但不管市場好壞,每年幾百家的上市恐怕也有些過于教條了;第二是大股東減持,我們IPO留下的尾巴實在太大了,很多民企上市后家族及相關股東仍留有80%以上的控股權,那么減持成為勢在必行,無論企業經營好壞,“改善個人生活”是難以避免的,每年幾千個億萬元富翁在我們的市場得以產生;第三是交易費用,每天近萬億元的成交,手續費、印花稅自然不會少,而近兩年的量化基金更是高頻成交,消耗的資金相當大,關鍵是人家還賺錢,這一進一出可不得了,這三項每年幾萬億元是必然要開支的。
再看看A股每年的進項吧,首先是企業每年的分紅,雖然很多央國企近兩年分紅率提高,但總體A股現金分紅數額面對百萬億元的市值依然屈指可數;其次是公私募基金,但在經歷了2020年前后的一次熱潮后,很多基民感受極差,導致近兩年基金新募資越來越難,近期更呈現贖回大于申購的跡象;之后是北向資金,2017年后的一波行情很大程度上是北向資金的大舉新增,目前北向資金占據流通市值約5%,這塊資金近期受匯率波動影響不小,未來依然可期;再次是養老、社保、保險的長期新增,但考慮穩定和安全屬性,他們在權益上的比例應該不會太高,這些資金的偏好應該更多在高股息低估值上;最后是兩融,2015年的杠桿牛記憶猶新,從3萬億元兩融額,到最低的0.7萬億元多,到現在的1.5萬億元左右,兩融是最激進的資金,只能錦上添花,很難雪中送炭。這些資金除了養老社保的相對增量確定性,其他資金的不確定性依然很高,這也導致市場難以長期走牛。
看完上述的A股收支情況,會發現每年支出幾乎是固定的幾萬億元,而流入呢,忽高忽低,特別是逆勢價值類資金很少,未來鼓勵企業增加現金分紅、開放更多外資以及培養一批長期養老保險資金勢在必行,否則再過五年、十年,A股上萬家企業,每年消耗資金更大,如何匹配收支?投資者期待的長牛、穩牛就更難了。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