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剛:未來風險是強勢股明顯分化
滬指第三次沖擊3700點失敗,沒有產生令人驚喜的走勢,如期回調,看起來三重頂的結構應該有巨大的跌幅,但是市場僅僅回落到3589點附近就不肯單邊下跌了,好像整體的下跌動能也不算多大,箱體很難成為頂部結構,通常是過渡性質。從時間段來說,年底最艱難的時間段已經趨于結束,未來的風險主要是元旦前后原有非常強勢的個股可能會有明顯的分化,不排除其中相當一部分個股會仿照去年春節以后消費股見頂的走勢。
所以未來一個階段,隨著新的一年的即將到來,市場在整個指數處于箱體結構的情景之下,會主動進行選擇和淘汰,其中一項選擇的邏輯是根據2021年的年報業績進行新一輪的炒作和拋棄。這個業績通常分為兩種情況,并不完全是靜態的業績好就一定會漲,很多不具備成長性的個股在看起來比較不錯的業績公布之后,往往稍微上漲一點就會出現持續下跌的走勢,比如去年初的銀行股,一年了指數原地盤整,個股在業績沒啥變化的情景下一年了就是不漲,還跌了兩成。另外一種是對未來有期盼業績的個股在當期報表公布之后,特別是當季報表看起來非常一般的情景之下,反而能夠走出較好的上升行情。當然前提是這個個股在公布報表前已經有充分的調整,也有那些階段性炒高的個股,快要公布報表的時候就持續下跌了。
所以每年的年底到一季度報表前公布的這個階段,實際上是根據業績排序的階段,當市場存在著很多可以捕捉的機會,把握好這些機會,相對來說比判斷大盤的趨勢要來得有效。這里指大盤仍然處于箱體的情景之下,如果處于大的拐點,那當然大盤更重要。
就一個相對投機的市場而言,只要有能夠捕捉的機會,市場就不會那么寂寞,就有不斷的熱點來產生,所以當市場逐漸進入新的一年,并且整個市場處于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年報公布期,通常個股的機會是比大盤要來得重要的多的,下一個階段,專注個股比專注大盤要來得有效的多。
十多年前做股票是只要能守得住,次年總會有解套或者獲利的機會,最近幾年改了點,只要是有業績和對應股價成長性的,熬幾年總有獲大利的機會,這點在小票比較明顯。很久以前市場一直有一種說法,大約就是如果全面注冊制施行后的市場調整低點是有可能產生指數牛市的,所以如果能持續調整未必是壞事,但是就大的周線和月線來看,市場不肯出現深幅調整,更多的是上不去也跌不下來,市場的波動變小后再選擇的可能性大。
(作者為職業投資者)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