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極端估值分化凸顯圍城效應
最近指數波瀾不驚,板塊輪動較快,整體賺錢效應一般,各大券商紛紛召開年度策略會,對于2022年談得最多的就是“弱復蘇與小通脹”。
經歷了快兩年的疫情時期,全球流動性寬松的頂部呼之欲出;在此期間,從原油到工業品,從各類大宗到日用品,上中下游的價格在流動性的推動下基本漲了一遍,雖然CPI的數字看著還好,但如果逛下超市,會發現油鹽醬醋在最近紛紛提價,此時對于“脹”的擔憂開始逐步顯現。
不過考慮到PPI的逐級回落,整個通脹要大幅崛起的概率很低,“小通脹”更多將從PPI逐步向CPI轉移,消費品將在成本的推動下不得不提價。
此時相對消費品提價更令人擔憂的是“弱復蘇”,提價不可怕,可怕的是提價后銷量的下滑,在上游成本不斷上漲、運輸成本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大量必選和可選消費品在國慶節后紛紛選擇提價,但從雙11期間與日常銷量對比來看,感覺大量用戶對于價格的敏感度有所增加,雙11前后銷量的急劇下滑和雙11期間的銷量大增更多反映了總體需求的“滯”,對于需求的復蘇似乎依然令人擔憂。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過去大部分時間習慣了靠投資拉動,近兩年靠出口拉動,而在消費端長期是靠地產拉動,此時大量的政府債務拖累著投資端,出口端面臨著增速的快速回落預期,僅剩的消費端雖然有新能源車、風光電的不斷輸出,但與地產建筑產值相比依然杯水車薪。
相比于“脹”的擔憂,此時我們對于“滯”更擔憂,CPI的回升必然壓縮貨幣的松動空間,財政在土拍不順、疫情期間醫保大量支出等背景下有心無力,此時是走老路還是“拿出夜壺先過冬”,讓我們拭目以待。
至于投資,在經歷了近三年的賽道投資后,2022年注定是自下而上的一年,極端的估值分化也意味著當下情緒的圍城效應尤為凸顯,明年的交易也許就是兩句話:“好的還能有多好,壞的還能有多壞”,精耕細作將是2022年的關鍵詞。(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