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30年來有些陋習似乎從未改變
邊風煒 專欄
A股曾經有 “奧巴馬上臺、澳柯瑪漲停,李天一被捕、天一科技漲停”的笑話。近兩年,粘上一點概念就往死里錘,君不見2060年的研究報告都橫空出世了,卻不知這里面又會坑了多少人。一批喝酒吃藥的大白馬在連續下跌,而在一個季度前依然是所謂機構的抱團香餑餑。
本周看到兩個新聞,感慨頗深,回顧30年來A股歷程,發現有些陋習似乎從未改變。
一則是關于印花稅的,今年前7月證券印花稅1664億元,已超過2019年全年,同比增長41.8%,該金額也刷新了有記錄以來的新高,前高是2015年的1652億元。印花稅是直接與交投相關的,今年A股行情不算太好,指數波瀾不驚,不過題材熱點,所謂的結構行情不斷,其實就是資金炒作情緒不錯,過去一個多月A股每天交投都在一萬多億元以上。
A股喜歡炒題材炒概念由來已久,曾經有“奧巴馬上臺、澳柯瑪漲停,李天一被捕、天一科技漲停”的笑話。說個真事,2015年有個客戶買了個帶“園”的股票,之后連續漲停,究其原因,竟是因為他女兒名字里有“園”,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而近年公募基金大發展,原本是認為機構更理性,逐步引領市場進入長期價值化投資,但一看近兩年市場,成交換手一點沒變,所謂機構跑進跑出比散戶還忙乎,只不過在買賣時還給你說點邏輯、加個研報,從碳交易到氫能源,粘上一點概念就往死里錘。君不見2060年的研究報告都橫空出世了,卻不知這里面又會坑了多少人。
30年來,A股從大戶到莊家,從券商到公募,監管制度、市場容量不斷提高,但似乎喜概念偏炒作之風變得越來越厲害,最后市場自我消耗的陋習從未改變。
本周第二則信息,則是中國電信A股上市,發行價4.53元/股,問題是,同一家公司的港股每股交易價才3港元不到,明顯的溢價發行,為何還能在市場通過、機構超募?看了下中國電信發行前每股凈資產大約就是4.5元附近,也許有了這個標桿,所以發行價不能太低吧。這樣的事件不禁讓人聯想到十幾年前的中石油,發行前港股從每股幾港元炒到20多元,之后我們16.8元/股發行,開盤48元/股一套至今,但好歹當時港股還給面子炒了一波,給了個A股打八折發行的理由,現在是直接溢價一倍,明擺著A股股東吃了大虧,這樣的發行為何還能順利通過,是機構太懂事,還是散戶太傻呢?
30年來,A股融資奇葩數不勝數,打新方式也一變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想盡方法讓短期打新成為香餑餑,至于價格是否公道、股權比例是否有問題、募集過程是否合理,恐怕都要為融資讓道,陋習難改,誰之過哉?
此時,上證指數接近3400點,這是2009年的高點吧,一批“喝酒吃藥”的大白馬在連續下跌,而這些企業在一個季度前依然是所謂機構的抱團香餑餑,看著他們股東里的那些所謂大佬們,不禁悲從中來。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