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半年收官看基金疑竇叢生
邊風煒 專欄
半年收官,部分去年的明星基金收益墊底,而整個權益基金的規模依然同比上升了不少。近期看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的采訪,大致的觀點一致,粗看這些觀點,感覺基本正確,但仔細一想,有些疑問不禁在腦海誕生。
臨近六月底,半年收官,看到一則數據,上半年公募權益類基金的收益分化極大,部分去年的明星基金收益墊底,而與此同時,整個權益基金的規模依然同比上升了不少。說明一方面理財搬家的趨勢沒有改變,而另一方面選擇基金并不容易,上萬個基金、幾千名基金經理,選擇并不比自己做股票更容易。
近期看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的采訪,大致的觀點一致,“看好我們的經濟,看好大消費,建議長期持股,盡量減少選時”,粗看這些觀點,感覺基本正確,但仔細一想,有些疑問不禁在腦海誕生。
首先,投資是一項性價比的選擇,如果不需要看估值,只需要看行業,不需要做任何選時,那么買入一些行業ETF或核心資產ETF是否是最佳選擇?畢竟投資權益基金還需要支付管理費用。
其次,發現很多基金經理基本是在鐘愛的賽道中幾乎從不做變更,比如酒、醫藥、科技,這也導致凈值的波動基本與該行業相同,漲時暴漲,跌時暴跌,這樣的做法是否太簡單了一些?感覺這管理費賺的太輕松了。
最后,說說我認知中的優秀的基金經理吧。一位自然是巴菲特先生,他是能力圈價值投資的堅定擁護者,但他似乎在早期是絕對擇時的,在恐慌時買入,在貪婪時賣出,這是價值投資的名言,股神的現金倉位也一直有所保留,不會很激進。另一位是彼得·林奇先生,在翻閱他的自傳時,可以看到這樣幾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在他掌管富達基金的十年里,幾乎每年調研幾百家企業,該產品的換手率奇高,在他掌管富達明星產品的十年間,規模擴大了近百倍,年化收益接近30%,這也是我看到的最優秀的十年管理的基金產品。
中國的基金業從1998年起至今20余年,在規模和管理上似乎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形式和人員上似乎變化有限,契約制導致了排名壓力,為了規模只顧進攻不需要防守,因為做好了就擴規模賺錢,做壞了就換人換產品,這種割韭菜的方式看著并不比莊家高明;而基金經理二十年來在行業中能沉淀的少之又少,永遠的青壯年為主流,導致手法一致,甚至人生閱歷和思維都大同小異,抱團似乎也就在所難免。
對于基金產品我們很期待,但我們更希望未來能有合伙制的基金出現,讓基金成為真正的銀發行業,而非只追求規模,投資者不需要上萬個基金產品,每家基金公司只需要幾個存續的優質產品就夠了,那么多產品真的讓人很頭疼。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