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立:散戶占比過高不是股市波動根源
A股市場為什么波動幅度過大?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散戶投資者占比太高,導致投資者“羊群效應”過強,解決問題的途徑是發展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希望通過提高機構占比來減少股市的波動。但從最近一段時間的股票市場表現看,上述觀點似乎正在被證偽。
從統計數據看,2020年基金規模快速增長,股票型基金規模增加了3000多億份,混合型基金規模增加了18000億份,二者合計為股市提供了2萬多億的新增資金。這是2007年以來基金規模增加最多的一年。
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快速增加是否帶來了市場波動幅度的減少?答案是否定的。
基金發行募集資金存在明顯的 “馬太效應”,有些基金發行出現搶購,而有的基金募集十分困難,導致資金向頭部基金管理人集中。規模大的基金一般傾向于買藍籌股,規模大的基金集中涌現,形成了所謂的基金“抱團”式投資。
我們將把股票市場按照市值大小分成八組,其中,市值在2000億元以上的有59只股票,2020年的平均漲幅接近70%,漲幅中位數約為40%。市值在10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的有67只股票,平均漲幅接近80%,漲幅中位數超過60%。市值比較小的三組中,市值在100億元到200億元之間的有5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漲幅僅為34%左右,明顯低于市值比較大的組別;市值在100億元以下的上市公司則基本沒有上漲,而且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有1700多家,其平均漲幅和漲幅中位數都處于負值的區間。因此可以總結出2020年股價分化的規律,即藍籌股上漲,中小市值股票普遍下跌。
也許有人說藍籌股上漲、垃圾股下跌是市場正常規律,但我們看看基金重倉的股票,我們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從2020年四個季度基金持股前十位的股票看,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穩居第一位和第二位,權益類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票中,有三只屬于白酒類股票,科技類的股票屈居次要位置。我們再看看基金的重倉股的估值水平,市盈率幾乎都在60倍以上。
如此多的資金集中進入這些股票,一定會刺激股價快速上漲,形成了所謂“抱團股”現象,當新增資金源源不斷進入基金,抱團股的上漲就會持續,一旦外圍因素有變化,新增資金難以供應,資金與股價的正反饋可能迅速逆轉為負反饋,加速下跌就難以避免。春節之后我們看到白酒、新能源等基金重倉股出現崩潰式下跌,原因就在此。
由此可以看出,基金的快速發展不僅沒有減少市場波動,反而成為市場波動的根源。因此,散戶投資者占比過高不是股市波動的根源,發展機構投資者也難以有效減少股市的波動率。
尹中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