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2021耐心等待均值回歸
邊風煒 專欄
部分龍頭企業股價逐步走向扭曲,從純價值向純資金推動而行,當流動性收縮時,為了保住核心抱團品種,必然要拋棄更多,這也間接造成了分化的進一步極端化。2021年的資本市場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從長遠來看,無論是經濟、流動性還是投資收益,均值終會回歸。
開年至今,除了頭上幾天投資者們高興了一下,至今市場越來越極端的分化讓投資者開始罵爹罵娘了,確實,一月中旬至今,A股的中位數跌幅達到11%,而去年整個下半年中位數跌幅也不足10%。也就是說,雖然指數創了新高,但大部分投資者在過去半年虧損大約20%多一些,這讓人情何以堪,但這就是市場當前的模樣。
造成這種現象的幾個原因,首先是注冊制,大量上市企業的不斷涌入,使得雨露難以均分,而原來一批殼資源小盤股的下跌首當其沖;其次是機構化加速,從北上到公募,定價權的逐步轉移,機構資金逐步對市場形成絕對話語權,大資金對流動性的要求致使龍頭權重企業出現明顯溢價;最后是從價值到抱團的循環作用,如果說北上從2017年開始的價值引導使得A股一些消費和醫藥行業龍頭股價覺醒,那么公募后來居上直至不斷超募發行,以及內部排名壓力的接力作用,不斷抱團拉高股價,使部分龍頭企業股價逐步走向扭曲,從純價值向純資金推動而行,當流動性收縮時,為了保住核心抱團品種,必然要拋棄更多,這也間接造成了分化的進一步極端化。
對于上述現象,恐怕會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保持,無論投資者是否理解、是否認同,它都將存在,因此逐步適應和不斷自我調整也許是未來投資者在市場中必須要做的,國際化、價值化、機構化……這就是過去幾年我們反復強調的A股幾大必然趨勢。
面對這些變化,投資者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是習慣性地要把幾十家絕對龍頭企業長期納入自選股,當系統性風險發生時,要敢于逆勢參與這些優質品種的打折,并適時長期持有;其次是關注指數基金,如果沒有很好的投資能力,又不想放棄權益市場的機會,那么未來長期關注兩個50指數(上證和創業板50)或許是不錯的性價比選擇;最后是等待溢出,對于一些優質的中小市值企業,由于機構偏好和流動性問題而出現了折價,只要企業沒有問題,保持增速,我們相信最后價值會有回歸,但其過程恐怕要比以往更長一些。
2021年的資本市場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在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的價值溢價后,2021年或許是需要更靈活一些、低調一些、耐心一些,從長遠來看,無論是經濟、流動性還是投資收益,均值終會回歸。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