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風煒:流動性警鐘第一次敲響
邊風煒 專欄
本周市場出現較大調整,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動性收緊的信號開始出現。現在,流動性的警鐘第一次敲響,好在現在是2021年初,我們希望市場仍有回旋的余地,但此時對于投資者恐怕要做好準備,好自為之,2021年以平常心求小驚喜。
本周市場出現較大調整,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動性收緊的信號開始出現。從去年一季度疫情后全球貨幣寬松至今,資本市場以摧枯拉朽之勢在全球泛濫貨幣的推動下出現了罕見的脫離經濟基本面的單邊行情,以至于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一理論成為笑談。
但我們依然認為,沒有經濟支撐的流動性行情總是如斷腿的病人,跑得越快,未來摔得或許也越重,好在我們的貨幣還算克制、我們的經濟相對更好、我們的轉彎來得更早,這些前瞻性的措施或將使得A股能在2021年相對軟著陸。
不過2021年的A股市場注定也不會太平,本周央行貨幣委員的講話意味著從去年12月以來的社融拐點或已確定,有人說是因為一二線城市房地產的上漲,我們覺得何止于地產,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大宗原油,哪個沒漲,在全球如此泛濫的貨幣發行下,通脹早就是必然的結果,只是現在全球經濟復蘇尚未確認,通脹卻已襲來,此時資本市場的震蕩在所難免。
至于抱團股,更多是流動性泡沫的體現,有人說相比于以前牛市動輒炒作垃圾股而言公募基金的極限抱團已是一種進步,但看著很多明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動輒60%、甚至80%的集中持倉,實在也不覺得這種進步對基民而言是一種幸福還是災難。
優質賽道的極限抱團高估值與垃圾股的滿天飛,都是對市場和參與者的傷害,與2007年“煤飛色舞”時動輒百元高價、2015年互聯網動輒百倍市盈率相比,這次消費、新能源的極限高估值,實在也沒什么新鮮,一切都是流動性泡沫而已。只是每次的發起者不同,從30年前的券商大戶到10年前的游資融資客,至現在的公募說了算,說到底,還是錢太多,只是誰來買而已,泡沫就是泡沫,泡沫也許會延續,但泡沫不能被否認。
現在,流動性的警鐘第一次敲響,好在現在是2021年初,我們希望市場仍有回旋的余地,但此時對于投資者恐怕要做好準備,好自為之,2021年以平常心求小驚喜。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