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加瀅:估值高位時要警惕“黑天鵝”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基金經理們開始喜歡講故事,漲的越好、越貴的越喜歡講故事——什么市場空間巨大、行業處于快速成長期、改變生活、改變世界,所以每一次泡沫的時候都會產生無比堅定的信心和信念。投資市場類似選美,任何一個邏輯都要和其他的邏輯和公司做對比。
一、新能源車真的那么好?我不否認行業的未來空間和可能帶來的變革,但是我們需要清醒地對價格和反映的事情有個真實客觀的認識。2000年到2009年是個人電腦的快速成長期,2004年IBM把個人筆記本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后,股票投資就沒有計算機硬件制造什么事兒;2000年到2004年是空調行業的快速成長期,出貨量很大,但是價格戰導致格力、美的的凈利潤率只有1.7%,最終把春蘭送上了斷頭臺……這樣的商業史太多,成長期往往不是一個行業好的投資時期,這個是商業常識,因為競爭會導致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當看到一個行業有巨大空間的時候,蜂擁而入的競爭者會把價格血拼到底,特斯拉已經是價格殺手,而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價格殺手進入。
二、光伏的硬傷是來自市值和產能投放。商業十分質樸的底層邏輯就是高盈利會帶來產能擴張,尤其光伏組件這種低級生產線,半年能做出很大的規模,隆基股份當年就是依靠快速建廠以低成本優勢實現了彎道超車。而它的低成本優勢是否能一直保持?
三、最為致命的還是高估值。特斯拉的估值已經是所有傳統車企的總和,這樣的市值和估值也許不是那么的合適。造車新勢力顛覆傳統車企也許為時尚早。
其他公司問題也是估值,本質都是制造業公司。從我幾十年的歷史性回顧角度,任何一次制造業公司PB超過10倍都是泡沫,99%后面都是一地雞毛,甚至要用多年消化這種估值,10倍PB的制造業公司是一個魔咒,規模越大,魔咒越靈。這個也算是估值中的常識,可以超越,超越的時間越久、幅度越大,最后反身時候越為猛烈,要么是時間,要么就是空間。
不講估值和盈利、只講故事的都是耍流氓。
但是,如果新版“馬歇爾計劃”誕生,那么會改變很多的事情。我們在學習國際經濟學的時候耳熟能詳的一個詞是“歐洲美元”,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是美元國際化的重要基礎。歐洲美元的形成就是二戰后馬歇爾計劃帶來的結果。同樣,全球性的基建開啟后,那么順周期的板塊也許將迎來很長的高光時刻。
投資的世界中,最后是估值戰勝邏輯,在估值低位的時候多想想催化劑,在估值高位的時候多想想黑天鵝,沒有永恒的發動機。最后,用一句話作為我思考記錄的總結,“我們以為擁有未來的未必有未來,我們以為沒有未來的才真正擁有未來。”
孫加瀅(投資者)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