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元ETF時代,“均衡打底+成長沖鋒”破解配置焦慮
全市場ETF規模已邁入5萬億元時代,上證指數突破3800點,不少投資者卻陷入新的糾結,既想握住穩健的基本盤,怕錯過核心資產的收益;又想抓住科技成長的機會,擔心單一布局難以抵御市場波動。
投資的本質是在風險與收益間找到平衡點,而“均衡打底+成長沖鋒”的配置邏輯,或許是破解這份糾結的科學思路。
中證A500指數:均衡筑基,守住“基本盤”
在追求更高收益之前,先錨定市場的整體平均收益,就像為投資大廈筑牢地基。中證A500指數以“傳統+新興”的均衡布局,穩住投資組合的基本盤。
該指數覆蓋全部中證一級行業和二級行業,以及93個三級行業中的91個,細分行業覆蓋度高,幾乎做到了A股行業全覆蓋。前三大行業聚焦工業、信息技術、金融,既錨定了傳統經濟的“壓艙石”,又網羅了新經濟的“潛力軍”。
這種布局特性在細分賽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證A500指數不只包括整車與電池龍頭,更把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國產鋰電設備廠商、車規級芯片設計企業等納入成份股,完整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在半導體領域,指數覆蓋了從設備材料到芯片設計的全鏈條企業,而非局限于少數大市值龍頭,真正實現了對新興賽道的“全景式布局”。
如今,中證A500指數已被超30家基金公司布局,相關ETF總規模超1900億元、僅次于滬深300指數。其中,A500ETF易方達(159361)7月以來凈流入超45億元,居同標的ETF首位,最新規模216億元。
雙創板塊:成長沖鋒,捕捉科技“機會窗”
如果說中證A500指數是“穩底盤”,那么創業板指與科創板50指數就像是投資組合中的“沖鋒矛”,二者雖同屬科技成長賽道,具體行業分布卻各有千秋,通過共同布局高彈性賽道,可以為投資組合打開收益空間。
具體來看,創業板指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優勢突出,分別占34%、24%。今年6月,指數編制方案還迎來了“升級”,引入個股權重上限機制與ESG負面剔除機制,調節個股波動影響的同時強化了責任投資導向,指數穩健性進一步加強。目前,創業板ETF(159915)是跟蹤創業板指規模第一的產品,最新規模超1070億元。
而科創板50指數中,半導體行業權重超65%,直接受益于自主可控與AI技術發展。科創板50ETF(588080)最新規模達744億元,是掛鉤科創板50指數規模第一的產品,成為不少投資者布局“硬科技”的核心抓手。
5萬億元ETF時代,與其糾結“選什么”,不如搭建一個清晰的配置框架。以中證A500指數筑牢均衡底色,用雙創板塊捕捉成長機遇,在動態平衡中從容穿越市場波動。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