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醫療健康基金經理周思聰:國際噪音難撼中國創新藥全球競爭力
2025年9月10日《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擬加強對中國藥品進口限制,該事件引起了市場熱切關注。對此,平安醫療健康基金經理周思聰發表以下最新觀點。
周思聰認為,該報道核心指向美國政府對本土藥企引進海外產品(BD)的審查趨嚴,以及對臨床試驗數據提出更高要求。實際上,在FDA持續強化監管的背景下,此類政策方向早已有所體現,因此預計不會帶來新的實質性影響。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BD合作是MNC常態,中國創新藥資產仍具備全球競爭力。大型藥企(MNC)通過引進外部創新產品管線以豐富研發布局已成為行業常態,當前諸多重磅藥物均源于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與MNC的合作。在跨越十年的大專利懸崖周期中,中國創新藥資產毫無疑問屬于全球范圍內最具競爭力的標的之一。政治層面的噪音難以扭轉BD授權與合作開發的長期趨勢。
二是引進中國創新藥符合MNC利益,其影響力遠超Biotech。MNC作為BD合作的主要受益方,在美國具備更深厚的產業與政策影響力,遠非Biotech所能及。盡管對中國創新藥的引進與并購或在一定程度上擠壓美國本土Biotech預期,導致其與投資機構承受壓力,但MNC基于自身戰略與商業利益,仍將積極推動國際合作。
三是中國創新藥企業具備高效率與低成本優勢,優質資產不乏全球買家。即便美國MNC因政策限制放緩引進,歐洲、日本等其他地區的藥企仍將積極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若美國堅持限制中國創新藥準入,長遠來看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制藥行業的領先地位。
關于該事件對創新藥板塊行情的影響,周思聰表示,首先,短期情緒擾動難免,但不改中長期產業邏輯。本輪創新藥板塊上漲的核心驅動,在于行業步入長景氣周期,中國創新藥企業陸續實現國內醫保放量,并整體跨越盈利拐點。盡管近期市場關注點多集中于BD主題,對業績主線的認知尚不充分,行情仍處于估值修復的第一階段,中長期趨勢并未改變。
其次,行情主線或向確定性更強的標的切換。隨著市場對創新藥行業認知逐步深化,此前對中小市值企業盲目追捧、忽視資產質量與BD確定性的情緒或將回落。產品已上市并貢獻業績、或臨床階段居后、BD確定性較高的中大型創新藥企業,有望重新獲得資金青睞。
再次,短期調整或是布局良機。歷史經驗表明,由突發事件或政策噪音引發的情緒性回調,往往帶來較好的加倉機會。建議把握板塊震蕩中的配置窗口。 (曉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