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踩雷財務造假公司 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跌下“神壇”
近年來,隨著多部門聯動嚴打財務造假,不少上市公司受到處罰甚至被退市。《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作為境外專業機構到境內投資的投資人,QFII一向被認為是長線投資者,選股注重估值和基本面。然而,在多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當年,專業的QFII機構卻頻頻出現在這些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為何連續多年財務造假的公司,竟沒有被專業的投資機構警惕?所謂的“盡職調查”是否形同虛設?
QFII踩雷多家財務造假公司
2024年1月,金通靈收到江蘇證監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2年,金通靈及其子公司連續6年通過偽造工程形象進度確認表、未發貨提前確認收入等方式,虛增或虛減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金通靈因此被處以150萬元罰款,其他四名相關負責人被罰合計420萬元。記者從金通靈的2022年年報中發現,摩根大通銀行在當年新進持股973.15萬股,為公司第八大流通股股東,也成為僅有的一家進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QFII機構。
2024年4月,新野紡織(退市)公告披露,公司收到河南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2016年至2022年的7年間,新野紡織共虛增利潤23.93億元,虛減利潤7.63億元。因涉嫌虛增、虛減營業收入,虛減、虛增營業成本,虛增存貨,虛增研發費用,公司及時任董事長等合計被罰4250萬元。觀察發現,新野紡織2022年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也有摩根大通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兩家QFII機構,摩根大通銀行在當年新進該公司309.32萬股,成為第十大流通股股東。
如果說有些財務造假的公司不易被發現,那么受到監管部門警示的公司,理當被警覺,然而,就是這樣的公司,竟也會被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踩雷。2023年4月,慧辰股份被證監會立案,2023年5月,公司股票被上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可是記者在慧辰股份2023年的中報里發現,摩根大通銀行持股74.67萬股,是慧辰股份的第六大流通股股東。后來的《行政處罰預先告知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慧辰股份虛增收入合計7542.64萬元,2018年至2020年,公司虛增利潤合計8437.35萬元,2021年至2022年,公司虛減利潤合計12217.39萬元,因此,公司及有關責任人被罰款合計1600萬元。
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跌下“神壇”
“我們有時候會追隨QFII的腳步選股,就是相信他們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相信他們能幫我們避開差公司,選擇好公司。”一投資者向本報記者表示,散戶的研究能力畢竟有限。
“實際上,QFII也不能盲目崇拜。”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有些公司的財務造假很難識別。QFII投資A股的時候,他們的投研本質上與國內的公募機構沒有顯著差別,甚至聘請的主要投研人員也是國內的,畢竟老外對中國市場也不了解。
“上市公司造假屢見不鮮,但機構投資者也屢屢中招。像金通靈、新野紡織等公司的財務造假多年前就已開始,但很多駐扎其中的機構一直沒有發現。這就給了機構一個教訓,調研不能馬虎了事,很多公司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的項目成造假重點,需仔細分析實地調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某教授告訴記者。
大同證券一分析人士表示:“現在機構調研都比較表面化,去上市公司一般會與董秘或證代會談,有時間轉一轉廠區,他們一般不會質疑報表的真實性,事實上,我們也很少見到機構揭發上市公司造假的例子,這一點還不如媒體的輿論監督。”記者 王金萍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