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市場回暖 二級債基配置價值凸顯
近段時間,隨著A股行情震蕩回升,也帶動了含權產品快速回暖。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共有近95%的二級債基實現了正收益(不同份額分開計算)。(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4.1.1-2024.11.12)
二級債基受到投資者青睞,與當前市場環境、投資者風險偏好和產品特性有關。
一方面,A股經歷了9月底的大幅反彈、10月的窄幅震蕩后,11月迎來震蕩上行。截至11月12日,萬得全A較上年末上漲17.08%,其中,9月份萬得全A指數上漲了22.21%,10月份微漲2.28%,11月則上漲了5.75%。這也帶動了含權產品快速回暖。(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4.1.1-2024.11.12)
另一方面,長期來看,隨著市場利率水平的不斷下行,很多投資者想要在“求穩”之余再進一步“求進”,希望產品能兼具收益彈性。
作為債券型基金的一種,二級債基具備攻守兼備的特點。從投資比例來看,二級債基80%以上倉位投資于債券市場,同時也可小幅參與權益資產投資,比如二級市場直接買賣股票。這意味著,在債券的票息收入基礎上,或可滿足投資者求“穩中求進”的需求。
中銀基金旗下的中銀穩健添利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中銀穩健添利)正是一只二級債基產品。該產品配置比例不低于80%的固定收益類資產,構成底倉,增加組合的防守性;并配置比例不高于20%的權益資產,增加組合的進攻性,力求提高收益彈性。
從業績表現來看,二級債基承接了投資者求穩兼顧求進的投資需求特性,在長期收益中有較好的體現。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拉長時間看,近10年來,在各類債券型基金中,普通債券型基金(二級)(A類)的凈值增長率平均值達到60.06%,高于同期長期純債債券型基金(A類)47.47%的收益率。(數據來源:銀河證券,統計區間:截至2024.11.08)
作為一只二級債基,中銀穩健添利的長期收益顯著。據基金三季報數據顯示,自2013年2月成立以來至2024年9月30日,中銀穩健添利A的累計收益率已達到95.87%,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5.32%,顯示了出色的長跑能力。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銀穩健添利A過去五年、三年凈值增長率分別為19.54%、8.89%,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分別為8.14%、5.97%,也均取得了超額收益。(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4.9.30)
投資策略上,中銀穩健添利定位為較低波動策略二級債基,力爭在控制最大回撤的目標約束下,實現產品凈值的穩健增長。一方面,產品在獲取債券票息的基礎上也非常重視各種交易策略,通過把握市場上的收益率曲線,力爭抓住各種結構性機會來給組合提供收益。另一方面,重視相對風險收益的比較分析,配置低估值的品種,力爭增厚收益,為投資者帶來較好的持有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自公司成立以來,中銀基金投研團隊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和嚴謹的風險管理,不斷提升投研實力、豐富產品線,力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獲取穩健收益,持續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業績回顧:
中銀穩健添利A于2013年2月4日成立,陳瑋于2014年12月31日管理該基金。基金近五年回報/業績基準回報分別為:2019年度7.59%/1.31%;2020年度4.36%/-0.06%;2021年度4.87%/2.10%;2022年度0.14%/0.51%;2023年度3.61%/2.06%;2024年上半年3.24%/2.42%;2024年三季度0.29%/0.26%。
中銀穩健添利C于 2018 年4月12日成立,陳瑋于2018年4月12日管理該基金,基金近五年回報/業績基準回報分別為:2019年度7.23% /1.31%;2020年度4.02%/-0.06%; 2021年度4.62%/2.10%;2022年度-0.05%/0.51%;2023年度3.45%/2.06%;2024年上半年3.17%/ 2.42%;2024年三季度0.24%/0.26%。
中銀穩健添利E于 2019年3月15日成立,陳瑋于2019年3月15日管理該基金,基金近五年回報/業績基準回報分別為:2019年度4.41%/0.94%; 2020年度3.92%/-0.06%;2021年度4.53%/2.10%;2022年度-0.08%/0.51%; 2023年度3.41%/2.06%; 2024年上半年3.13%/ 2.42%;2024年三季度0.24%/0.26%。
明芳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盡職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在少數極端市場情況下,基金投資存在損失全部本金的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請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前,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銷售機構的要求完成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之間的匹配檢驗。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