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融產品全面布局銀發經濟“賽道”
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養老金融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不久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要穩步推進商業養老金融發展,同時要求保險機構在養老保險產品的設計方面,更加簡單、更加便捷、更加穩健,以適應養老保險的特點和需求。據悉,目前個人養老金賬戶已經開立超過6000萬個,各類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超過500個。
放眼目前金融市場,養老金融產品眾多。銀行發行了養老儲蓄產品和養老理財產品,其中,養老理財又分為養老理財產品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基金公司推出了養老目標基金,以FOF的形式為投資者提供產品選擇;保險公司則推出了商業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金保險。
那么,作為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的養老金融產品?養老金融的未來又會展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呢?
配置:兼顧目標、風險、年齡、流動性
“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養老金融產品普遍具有更高的穩定性,但投資期限也相對較長。”普益標準研究員李雯嫣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不管對于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養老金融產品的配置都沒有標準答案,產品的具體選擇需綜合考慮家庭及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需求以及年齡階段等多項因素。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從產品設計來看,養老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偏低,大部分屬于固定收益類。其中,養老理財大多是封閉式產品,普遍設置超過3年的長期限;養老金理財期限更短,類型更豐富,3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僅5只,占整體的19.2%,6個月至1年的產品占比最多,為42.3%,1-3年的產品占比38.4%。養老基金則多為混合型FOF產品,風險等級相對較高,期限以1-3年的產品居多,總體鼓勵長期投資。
“養老理財主要投資于固收類資產,通過配置部分權益類資產如股票、轉債等提升收益,兼具穩定性與收益性,但該類產品仍存在虧損風險,且投資期限通常較長。養老基金主要以FOF的形式投向市場其他基金,穿透后的權益占比整體較養老理財產品更高,因此,其風險及潛在的收益空間也相應較養老理財更高,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人群。養老保險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型,其收益形式可分為確定性增值和確定+浮動性增值兩種。這類產品的風險保障功能突出,但投資期限長,且流動性較差,投資者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養老規劃及資金安排。”李雯嫣分析指出,從目前的收益情況來看,養老理財明顯更好,預計未來會有更多投資者關注養老類理財產品。公開數據顯示,受今年股市波動等因素影響,8月以來,已有5只養老FOF發布了可能清盤的提示性公告,加上已經清盤的8只(以清算結束日計),養老FOF年內清盤數量還在擴大。
趨勢:邁向多元化、定制化、綜合化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22日,養老類理財存續規模已從去年末的1065億元增長2.7%至1094億元;養老基金規模也從去年末的58.03億元增長15.2%至66.86億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居民養老意識的逐步提升,養老金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市場發展前景良好。”李雯嫣認為,未來養老金融產品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點,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定制化則有望成為養老金融產品的一個發展方向,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評估客戶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務。此外,養老金融的服務也將更加綜合化,除金融產品外,還將圍繞客戶的養老需求,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以中歐基金為例,記者采訪獲悉,公司自從2018年成為業內第一批發行養老目標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以來,就將養老業務作為公司重點戰略業務,在產品布局上創設了品類豐富的全產品線,不斷提升投顧服務與解決方案能力。截至2024年6月,公司已成立6只TDF產品、4只TRF產品,規模合計25.61億元;其中,9只養老基金已上線Y份額(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4.6.30)。同時,公司還通過舉辦“525養老投資日”“養個習慣到老”等投教活動,助力養老知識的科普和養老投資意識的持續喚醒,真正幫助投資者“投資更好的養老生活”。
截至2024年7月22日的數據還顯示,養老類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僅占整個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的0.46%,普益標準研究員黃曉旭認為這意味著養老金融領域仍存在巨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空間。她進一步指出,目前的養老金融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建議機構發揮自身優勢,精選出自身擅長的“賽道”,確保產品風險和收益相匹配,讓投資者“盲選”也能不踩雷。“過于雷同的產品設計,一方面很難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也難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如較為年輕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且對資金流動性要求相對更低,可能傾向于收益較高的產品;年齡較大的投資者為應對隨時的資金使用需求,更傾向于風險較低且資金流動性更高的產品。因而發行機構需要針對不同客戶設計出不同的養老產品系列,在產品宣傳方面也需要突出產品定位和產品特色。”
延伸閱讀 >>>
銀發經濟新興產品——
量子之歌“千尺學堂”
“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現年60歲左右的‘新老人’群體正在陸續進入退休年齡,成為‘銀發經濟’的消費主力軍……隨著互聯網覆蓋率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新老人”傾向于通過在線方式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主動享受數字化普及帶來的便利。”正如量子之歌集團副總裁、量子之歌研究院院長蘇秦此前在論壇上所說,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銀發經濟”的興起,老年人群對產品和服務需求也朝著更加多層次、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正是看到了“新老人”群體在充實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意愿,量子之歌(Nasdaq:QSG)傾力打造了中老年興趣學習平臺——千尺學堂,致力于通過興趣的培養拓展中老年人的生活寬度,讓他們充分享受到興趣學習帶來的樂趣。
線上,千尺學堂將傳統文化藝術課程與數字技術相融合,通過在線書法課、鋼琴課、站樁課等豐富多元的課程,幫助中老年人學習興趣技能、提升自我價值;線下則推出了“千尺游學”這一銀發研學產品,打破了傳統旅游形式的束縛,幫助中老年客戶豐富精神世界,追求夢想,開啟更加朝氣蓬勃的人生之旅。
“在千尺學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中老年人特別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良好的體驗和互動,能夠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來緩解孤獨感和增強社會歸屬感,所以,我們通過直播+社群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讓中老年人能夠獲得知識,為他們提供專業、系統的指導和培訓,另一方面讓他們可以在社群中與班主任、同學充分互動、交流、溝通,滿足他們陪伴和社交的需求。”量子之歌相關業務人員告訴記者,經過持續深耕,量子之歌已經構建起“CTA模型”的學習系統。C,即通過豐富的課程內容,多維度多方面滿足用戶多元化的學習需求;T,即通過智能學習工具的使用,讓中老年人更好地提升學習體驗和學習成果,真正有所受益;A,即借助AI技術,進一步豐富用戶的互動體驗,打開更多的應用新場景。 記者 趙琦薇
養老金產品各類產品分布

數據來源: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普益標準整理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