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碳”目標 做好綠色文章 建設銀行發布2023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告
近日,建設銀行正式發布《2023年環境信息披露報告》。報告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并參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披露建議框架進行編制。近年來,建設銀行聚焦“雙碳”目標,深入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力爭從綠色金融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成為綠色金融的先行者和引領者。2023年,建設銀行的明晟(MSCI)ESG評級提升至AA級,獲得國際金融論壇“全球綠色金融獎·創新獎”等獎項。
完善綠色治理體系
穩步推進落實戰略規劃
建設銀行著力構建自上而下、分工明確的環境相關治理體系,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建立健全覆蓋集團各層級機構的綠色發展協調推進機制。
董事會強化對環境與氣候相關戰略制定及實施的監督指導,審議通過《環境、社會和治理工作規劃(2023-2025年)》,組織召開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環境目標設置與ESG信息披露專題研討會,并部署工作安排。實現“雙碳”目標,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該行的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推進委員會、綠色金融委員會、風險內控管理委員會等相關管理層機構協同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規劃(2022-2025年)》《服務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環境相關戰略規劃落實落地。境內外各分支機構、子公司結合自身特色業務領域及優勢,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助力經濟社會低碳轉型
建設銀行持續豐富綠色金融內涵與外延,拓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消費等多元化產品與服務。
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末,綠色貸款余額超3.88萬億元,折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1.7億噸。重點支持各行業減污、節能、降碳,助力可再生能源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發展,支持世界超高海拔地區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國內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云南省“綠色能源+生態環保治理范例項目”等,創新推出“綠色氣候貸”“ESG可持續發展貸款”、全國能源央企首筆“排污權抵押貸款”等。
建設銀行積極發展綠色債券業務,2023年主承銷境內外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76只,規模合計約2200億元,獨家承銷全國首單“綠色+用途類科創”永續中票;人民幣綠色債券投資余額較上年增長70.15%,外幣綠色債券投資余額較上年增長117.32%;于境外首發“生物多樣性”以及“一帶一路”主題債券。截至2023年末,子公司建信基金設立的新能源行業基金規模增長至34.84億元,建信投資累計落地269億元綠色投資項目,建信金租實現綠色資產增速超越租賃資產整體增速。
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積極穩妥應對氣候變化
建設銀行高度重視投融資活動中的環境與氣候風險管理,將ESG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構建覆蓋投融資業務全流程的風險管控體系。
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制定《投融資業務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管理辦法》作為全行ESG風險管理體系的頂層管理制度,并在專業部門層級建立了ESG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強化環境與氣候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充分評估風險因素對信用、市場、流動性等各類風險的影響。自主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及本行實際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體系,在業內首次基于“30·60”雙碳目標設計壓力測試情景,拓展轉型風險壓力測試覆蓋范圍至10個碳密集行業,并開展首次物理風險壓力測試。此外,持續優化對公客戶ESG評級工具,現已實現對滿足評價條件的101萬人客戶進行ESG自動評級,探索將ESG要素融入客戶信用評級系統并在全行投產應用。
踐行綠色低碳運營
建設生態友好型銀行
建設銀行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生產經營活動,加強自身碳足跡管理,實現碳排放管理系統化和數字化,穩步落實綠色運營目標。
該行探索推進“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測算工作,對涉及自身運營的辦公用紙和商務差旅碳排放開展分析測算。建行總行本部、北京市分行獲評“綠色創建活動推進單位”,截至2023年末,累計共建成開業綠色網點228個。
建設銀行正積極參與綠色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共享的合作交流平臺,為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2023年11月,建設銀行正式簽署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組織(UNEP FI)成員。同時,該行聯合發布國內首版《中國綠色資本市場綠皮書(2022年度)》;建行新西蘭配合當地監管機構,共同完成首份《新西蘭銀行業氣候風險評估報告》。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