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您身邊的理財師”首場投資策略研討會召開 四位公募基金投研人士把脈資本市場
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家庭財富的積累,大眾在財富增值和投資理財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公募基金作為廣泛覆蓋股票、債券、商品等大類資產的金融產品,日益成為大眾配置的重要方向。為了更好的普及大眾對公募基金的認識,同時增強他們對各類資產的投資和配置能力,提升銀行理財客戶服務的水平,江蘇廣播特別策劃組織了多場基金公司投研人員和銀行理財師的交流沙龍。
日前,第十四屆“您身邊的理財師”首場投資策略研討會召開,包括南方基金、嘉實基金、銀華基金和鑫元基金在內的4家公募基金投研人員參會并從宏觀聊到微觀,從股市聊到了債市,暢所欲言的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策略觀點。
宏觀:關注景氣程度
南方基金宏觀策略部基金經理、股票策略組組長許公磊認為今年市場最大的變化來自于股票市場,反映在今年2月份之前市場出現了明顯的v型下探,但2月份之后則是明顯的v型反轉。他認為背后的核心驅動力來自于國家隊的入場。

(南方基金宏觀策略部基金經理許公磊)
“戰略方向上面肯定看多”,許公磊表示最簡單的理由就是便宜,而且在已經有國家隊出手的情況下面,當前位置回調的壓力不大了。但是他同時指出,短期戰術層面可能還需要再震蕩消化一下,因為所有的交易指標需要平緩一下目前非常亢奮的狀態。“國內最大的挑戰還是地產,只要地產能夠企穩,也就意味著宏觀上出現開始向上加速的明顯信號了。一旦信號出現,可能就會逐漸轉向偏價值偏成長的進攻型投資風格;如果沒有這個信號,可能更多還是以偏防御的思路去應對。”
許公磊認為目前宏觀的分化還是比較明顯的,這種分化既體現在結構上面,也體現在不同的行業以及行業上下游的各個維度,因此他建議目前時間點還是維持啞鈴配置為宜。“如果我們看到4-5月份宏觀景氣程度還不錯,我覺得可能對于股票肯定要更加的重視。”
政策:更多還在路上
“就我們觀察,從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到后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全國兩會,整個政策脈絡是一以貫之的。”嘉實基金高級投顧經理、市場固收BP秦韜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政策從推出到真正落地,再到開始發生效果體現到數據上,一般需要6個月的時間,因此,剛剛提出的萬億元特別國債,理論上最快的話,應該會在今年9月份產生效果。

(嘉實基金高級投顧經理秦韜)
他認為,不管是5%的2024年GDP發展目標定調,還是3%接近上限的居民消費價格增長率,亦或是3%的赤字率安排,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財政政策火力大開,努力發展經濟已經有托底的支柱力量了。
秦韜指出,當前的關注方向應該放在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上面,這里不僅僅包括新興行業,也包括傳統行業的高端化升級。“比如說你蓋房子,蓋的是更加對人類友好,對環境友好智能型的一些房子。能夠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值得關注的地方,潛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秦韜認為,在過往國內外困難交織的環境下,我們已經逐步走出了一個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明朗的道路。“可以期待從現在開始,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周期,更多的政策還在路上。”
債市:全年樂觀短期謹慎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持續走牛,尤其是超長期30年國債收益率不斷走低。那么,債市還有機會嗎?

(鑫元基金固收基金經理黃軒)
鑫元基金固收基金經理黃軒表示,短期需要適當謹慎,但從全年角度來看戰略上可以相對樂觀一點。他的理由主要有四點:
一是從基本面來看,中國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換,長期經濟增長中樞下移成為債券走牛的最強因素。
二是從資金面來看,兩會通脹目標定在3%,而當前實際通脹水平仍舊處于歷史低位區間,央行需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為“再通脹”提供流動性支持,且當前利率水平過高已經對實體經濟發展形成壓制。因此,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或者說降低廣譜利率水平具有必要性。
三是從政策面來看,2024年宏觀政策或更多起到托底的角色,不會為高增長搞強刺激。
四是從金融機構行為來看,金融機構普遍缺乏金融性資產,且年初A股調整影響了投資者信心,金融機構大量資金在債券市場。
“綜合來看,2024年債市收益率中樞仍有一定下行空間”黃軒表示。
AI行業:爆發還需5-10年
新質生產力無疑是當前大眾關注的焦點。AI的產業化進程如何?該如何基于景氣度周期比較來做行業布局?

(銀華多元動力基金經理王智偉)
近十年來主要關注科技成長方向的銀華多元動力基金經理王智偉認為,目前AI產業還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階段,預計要到2026年-2027年才會進入產業擴張期。“目前這個行業還處于投入生產資料的環節,圍繞算力層面進行布局,預計2027年前后,整個生態從上游兌現業績到下游的爆發式增長,可能就在那個時候會出現。”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濕濕的雪和長長的坡。”王智偉表示,對于AI這個產業來說,至少需要5-10年維度長坡厚雪的積淀,屆時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各行各業的各種應用,各種場景的滲透率都會快速提升起來,我們的體驗也會完全不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