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及再生資源板塊存機遇
2024年1月5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其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的監管部門及其職責;明確了提供登記、交易、結算服務的機構;明確了將由國務院相關部門負責重點排放單位確認條件并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明確了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的責任;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方式;還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處罰情形和數額。2月4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發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發布,意味著碳交易的管理由原先生態環境部出臺的 “部門規章”上升為國務院審批的 “行政法規”級別,有望帶來更強的政策延續性和約束力,推動我國碳市場進一步良性發展。
事件驅動 碳排放權交易新規5月1日起施行
2月4日,備受關注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發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三十三條,從注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職責,碳排放權交易覆蓋范圍以及交易產品、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碳排放配額清繳和市場交易等六個方面,構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條例》是我國關于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的首個行政法規。
新規明確了交易產品的現貨屬性和現貨交易方式。根據《條例》,碳排放權交易產品包括碳排放配額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現貨交易產品;碳排放權交易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其他現貨交易方式。
新規直指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條例》不僅強化了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也加強了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管理,明確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責,并對各項造假行為規定了處罰措施。例如,針對重點排放單位,要求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其年度排放報告中的排放量、排放設施、統計核算方法等信息。重點排放單位應當對其排放統計核算數據、年度排放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負責。
《條例》還規定,年度排放報告所涉數據的原始記錄和管理臺賬應當至少保存5年。針對技術服務機構,新規要求其具備相應的設施設備、技術能力和技術人員,建立業務質量管理制度,獨立、客觀、公正開展相關業務,對其出具的年度排放報告和技術審核意見承擔相應責任。
關于外界廣泛關注的懲處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條例》規定了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核減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責令停產整治、取消相關資質、禁止從事相應業務等處罰,并建立信用記錄制度。
另外,新規還有一大亮點是規定了“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平臺”。這意味著,從碳排放配額分配、清繳,到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等,有關部門可通過管理平臺實現全過程監督管理,并實現信息共享。
事件影響 2024年碳價會進一步上行
我國碳市場經歷了地方試點及全國碳市場建設兩個階段。地方上,我國陸續啟動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和福建八個區域碳交易市場。2017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全國電力行業,相關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
2023年全國碳市場交易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全年碳排放配額(CEA)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達2.12億噸和144.44億元,年末碳排放配額的收盤價為79.42元/噸,較2022年末收盤價格大幅上漲44.4%。
從目前碳市場的機制來看,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已經初步建立。2023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 (試行)》。鼓勵有意愿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的重點排放單位積極購買CCER配額,但抵銷比例不超過對應年度應清繳配額量的5%。
從碳價來看,目前碳市場仍然是政策驅動和履約清繳需求驅動。2023年CEA的成交量和價格自8月起大幅上升,到10月觸及高點后回落。這波主升浪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在第二履約期傾向于提前交易;2023年10月CEA成交量和價格的高點回落一方面是企業履約清繳需求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因CCER啟動,企業可以在自愿碳市場購買配額而造成全國碳市場價格的下挫。
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碳價會進一步上行,且至少有三個支撐點。一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發布后,對于企業碳排放數據的高要求將導致“碳排放數據造假”現象的頹勢;二是有償碳配額的引入,將進一步提升企業碳成本;三是我國碳市場的擴容。隨著2024年更多行業的并入,碳市場價格有望快速抬升。
投資思路 節能環保及再生資源板塊存機遇
川財證券表示,《條例》對于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不僅有利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容,也立法確定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條例》的出臺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覆蓋范圍、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配額的分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監管、配額的清繳以及交易運行等機制作出規定。生態環境部此前表示,進一步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的制度,更好地預防市場風險,以促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范、有序運作和健康發展,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護。
德邦證券認為,梳理2019年以來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條例的完善歷程,此次《條例》的發布,意味著碳交易的管理由原先生態環境部出臺的“部門規章”上升為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級別,有望帶來更強的政策延續性和更強約束力,推動我國碳市場進一步良性發展。此外,《條例》將對完善數據質量管理做出修改,進一步要求重點排放單位制定并嚴格執行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控制方案,有望促使企業重視溫室氣體數據監測、統計等工作,有望帶動溫室氣體數據監測相關配套快速發展。
此外,德邦證券指出,“十四五”國家對環境質量和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更多要求,節能環保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有望維持高景氣度,建議積極把握節能環保及再生資源板塊的投資機遇。重點推薦國林科技、倍杰特;建議關注冰輪環境、高能環境、偉明環保、旺能環境、華宏科技、中國天楹。
長江證券亦表示,降碳政策對部分行業現金流改善及空間加速釋放存利好預期。降碳政策對環保行業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維度。第一,現金流改善,垃圾焚燒和秸稈發電等行業受益,包括偉明環保、三峰環境、瀚藍環境等;第二,加速具備降碳屬性行業的市場空間釋放,如電動環衛裝備、再生資源等,包括卓越新能、宇通重工等;第三,碳排放相關檢測認證需求上升,受益標的有華測檢測、譜尼測試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