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權益類基金“敗走麥城” 10只基金連續三年排名墊底
差基年年有,每年各不同。尤其近年來的A股市場持續震蕩,很多基金都把業績虧損歸因于行情萎靡,但如果一只基金連續三年的業績都排名墊底,就不僅僅是時運不濟的原因了。《大眾證券報》記者發現,有10只基金從2021年至今連續三年的業績都排名同類后1/10,它們中有的頻繁更換基金經理,有的則“躺平擺爛”。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購買基金應該長時間、多角度觀察,對于長期業績墊底的基金,一定要避而遠之。
10只主動權益基金連續三年排名后1/10
截至11月7日,今年上證指數下跌了1.04%,雖相比2022年上證指數15.13%的跌幅有所收窄,但與2021年該指數4.8%的漲幅還是遜色不少。觀察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近1年、近2年和近3年的平均回報,均為負數,也就是說,近三年的收益對投資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投資者并不友好。
雖然整體情況不佳,但如果某只基金連續三年都排名同類墊底,則有點“躺平擺爛”的意思了。記者通過Wind數據觀察發現,有10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在2021年全年、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至今的收益均排名同類產品的后1/10,他們分別是中銀順興回報一年持有A、泓德致遠A、摩根整合驅動A、招商資管智遠成長A、富安達新興成長A、諾德優選30、前海開源一帶一路A、上銀核心成長A、方正富邦信泓A和寶盈祥裕增強回報A,其中有5只靈活配置型、3只偏債混合型、2只偏股混合型。(見表)
觀察發現,上述10只基金業績 “擺爛”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招商資管智遠成長,該基金成立以來頻繁更換基金經理,平均每一年就要更換一位,從倪文昊到趙波再到現任基金經理何懷志,每位基金經理的任職回報均為負,讓人不免懷疑公司整體的投研水平;再如寶盈祥裕增強回報,該基金成立以來雖一直由呂姝儀擔任基金經理,但寶盈祥裕的基金規模卻由2020年10月份剛成立時的3.59億元一路下滑至2023年9月末的0.53億元,投資者“用腳投票”顯而易見。
主動權益類基金注重自下而上選股
對于基金投資者來說,業績可以說是考量基金的第一標準。業內人士認為,購買基金一定要長時間、多角度觀察,不能一時沖動,一定要挑選那些凈值能夠持續增長、讓投資人獲取穩穩收益、受到投資者認可的基金產品。
此外,還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那些長期業績墊底的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就應該被限制。比如寶盈祥裕的基金經理呂姝儀,還“一拖多”管理著另外7只基金(A、C類合并計算),其中1只寶盈祥琪混合基金是去年5月份剛接手,今年以來業績繼續排名同類后1/5,令人唏噓。“既然基金公司的定位是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作為基金公司管理層就應當引導基金經理先把現有基金的業績做做好。老基民還沒賺到錢,干啥還要坑害新基民呢?”一位從事基金研究工作多年的行業資深人士發出如是感慨。
大同證券資深分析人士告訴記者:“A股市場步入價值投資、精選個股的時代,自下而上研究將更為重要,投資者選擇基金品種進行投資,要選擇其中選股能力較強的,對自下而上選股更為看重的基金。”
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業績跟市場行情大幅相關。對于未來市場,國金證券公募權益組認為,10月權益市場雖整體收跌,但底部位置基本確立,財政政策刺激下A股出現明顯拐點。7月政治局會議定調之后,擴內需穩增長態度更為明確,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碼,政策底到經濟底的傳導過程有條不紊,三季度經濟數據普遍超預期。隨著指數再次探底,股票市場當前下行空間進一步壓縮。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維持在5.25%至5.5%不變,符合市場預期,加息暫緩利好A股流動性改善。另外,中央財政明確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對A股風險偏好形成強有力的提振,權益市場有望迎來階段性反彈行情。 記者 王金萍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