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破億 上半年理財規模較去年末縮水超8%
銀行理財半年報新鮮出爐。8月4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 (2023年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去年底下降8.35%;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1.04億個,月度平均收益率為3.39%。招商證券分析師廖志明指出,銀行理財仍有巨大發展空間,他預計三季度理財規模將明顯增長。
銀行理財規模下降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2.31萬億元,下降幅度8.35%。
“理財規模下跌或受理財沖存款影響。我們估算7月理財規模回升約1.5萬億元,月末理財規模約26.8萬億元。”廖志明指出,過往來看,銀行往往在一季度及年底引導客戶贖回理財來沖存款,這使得理財規模在一季度及12月份較難增長。歷史數據也顯示,2019年以來,每年一季度理財規模易于下降,而二三季度規模容易增長。
廖志明預計,三季度理財規模將明顯增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年初以來理財收益表現亮眼,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3.39%,利于理財銷售;二是一季度開門紅完成后,二三季度理財沖存款力度大幅減弱;三是存款利率趨于下行,提升了理財產品對個人的吸引力。“我們預計2023年11月理財規模將達到全年高點,存在較大的可能性超過29萬億元,或較上半年末增長4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6月末,由于銀行理財規模的下滑,公募基金憑借同期27.69萬億元(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的資產規模取代銀行理財坐上了資管行業的頭把交椅。
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破億
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04億個,較年初增長7.24%,同比增長13.41%。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新增679.06萬個達1.03億個,占比98.87%。
廖志明指出,在現金類理財替代活期存款,中長期限理財替代長期限定期存款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歷史數據顯示,2013年末-2016年末的三年之中,理財規模從6.5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3.1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量高達5.5萬億元。
《報告》還顯示,2023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趨于兩極化發展,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32個百分點和0.32個百分點;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4.31%。
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
《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共新發理財產品1.5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27.75萬億元;存續理財產品共3.71萬只,較年初增長6.88%。其中,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合計20.67萬億元,占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81.6%,占比較2022年末進一步提升1.1個百分點。“我們認為,規范發展的理財公司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未來理財業務將主要由理財公司開展,沒有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將逐步退出理財業務。”廖志明表示。
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836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474億元,同比增長19.61%,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39%。廖志明經測算發現,2023年上半年,現金管理類、固收類(不含現金管理類)、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21%、4.24%、2.62%和-5.72%。
值得一提的是,啟動不久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相關業務處于平穩運行中,截至6月末,已正式銷售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12家商業銀行累計為個人養老金投資者開立理財行業平臺養老金賬戶11萬個,4家理財公司共發行18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累計銷售規模達7.79億元。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