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金融“活水”澆灌信用之花 蘇州建行打造農村信用樣板
建設銀行蘇州分行緊跟蘇州市數字鄉村建設步伐,著力推動鄉村治理的數字化賦能,積極探索鄉村信用體系模式的創新,打造了“數字鄉村,智慧永聯”等現代化鄉村樣板,探索出了一條新金融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的可持續、可推廣之路。
該行在當地人民銀行、發改委等單位的指導下,積極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并在張家港永聯村實現落地開花,主要服務模式包含融通數據、聚焦信用、加載數字人民幣等環節,不僅創新打造了“永聯數據中臺”,形成數據資產統一視圖,有效地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還創新搭建“永聯信用體系”,從永聯的鄉村治理、民生服務的實際需求出發,遵循農戶信用評價體系“1個信用評價模型+3套數字化系統+N個權益場景”頂層設計思路,通過數據中臺的融合,形成三大類評價因子,即文明分、金融分和基礎分,建立針對農戶的信用模型,形成“永聯分”,并針對分數等級分類配置權益,形成“機制+工具+應用”的鄉村信用體系完整業務閉環。此外,創新建設的“永聯數字生活”,依托數字人民幣新型結算工具,在總分聯動的基礎上,搭建了全國首個全覆蓋的數字人民幣鄉村應用場景,推進“永聯數字生活”線上和線下的應用創新。該項目贏得了永聯村2.6萬村民、55家村企以及200家商戶的好評。
“數字永聯”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首筆文明貸也已經發放。新金融通過信用體系建設賦能鄉村治理的腳步還在穩步向前,目前已就“數字永聯”的輸出載體和復制模式開展溝通,開展“張家港農戶信用體系”項目,進一步推廣信用分的應用,提升村民服務的可得性。一方面助力永聯村擴展村域外的非金融權益配置,另一方面加快優化基于信用體系的村民金融服務,不斷延伸權益的服務內涵,拓展服務外延。建行已與永聯村就“數字永聯”的輸出載體和復制模式開展溝通,創新模式輸出,增強農戶信用體系的普惠性,通過信用可見、可用、可量,讓村民享受鄉村信用體系帶來的幸福感和收獲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