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約300款銀行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 投資者三問應對策略
4月7日,信銀理財發布“信銀理財信頤增強目標風險型兩年持有期4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稱,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決定于2023年4月11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公告中還表示,“將于提前終止日前2個工作日通知投資者,并在提前終止日后5個工作日內支付投資者應得資金”。
就在此前的4月3日,交銀理財也發布了公告,同樣表示根據市場情況,經合理評估,將于2023年4月20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固收增強兩年定開27號理財產品。
《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并非個例。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2023年以來,全市場累計約有30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300款產品中,固收類產品超過七成,半數為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且發售機構全面覆蓋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等不同類型的銀行。
一問:理財產品為何會提前終止?
“其實這種現象一直存在。”普益標準分析師葉發榮指出,產品提前終止的核心原因在于“保障投資者權益”,具體包括以下三點:一是經產品管理人綜合研判認為,因后續存在不可控市場因素,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二是該產品的投資業績不及預期,觸發了部分提前終止條款;三是因為產品規模大幅下降,導致產品規模過小甚至可能無法支撐產品運作成本,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從而進行提前終止操作。
記者從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員處也了解到,管理人主動提前終止產品主要包括不符合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的老產品壓退,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后投資策略需要變更或投資標的無法繼續投資等情況。該人員同時強調,提前終止的安排“均出于從符合監管政策,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在提前終止前也會經過管理人內部以及銷售渠道充分的論證,提前告知客戶,做好產品的清算安排。”
不過,有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因為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規定,管理人將老產品提前終止后再做新產品的情況現在已不多見,因為“做的好規模大的老產品一般會通過公告直接轉型為凈值化產品,現在提前終止的產品大都是因為投資人提前贖回影響到產品規模和收益,或觸發了提前終止的條款。”
二問:對投資人會產生哪些影響?
“這確實是投資者比較關心的問題,最近也不時會被問到”,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資管新規推出后,伴隨著理財產品的凈值化推進,不少原來買慣了保本型理財的投資者還不太能接受銀行理財產品也可能虧損的事實,贖回的情況明顯增多,尤其是在業績出現較大波動的時候。他預計,銀行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會逐漸成為行業內越來越多的一種現象,“當前理財產品的運作已經越來越類基金化,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提前終止能夠有效避免后續的浮虧和事實損失。”
葉發榮也表示,對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確實有利于投資者及時止損,但他同時指出,這種現象也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度。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則提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來說還有一個負面影響,就是投資者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關注到銀行及理財公司的提醒,造成理財斷檔、資金站崗。
可喜的是,記者從多家理財子公司了解到,與投資者的良性互動已經被作為他們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不僅設立了專門的溝通部門,有400電話,還會在官方微信號上定期發布投教相關內容,舉辦不定期的投教消保活動等。”某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公司還在內部打造 “管理人和投資者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就是因為越來越意識到與投資者打通溝通渠道和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三問:如何正確選擇理財產品?
根據普益標準提供的300款年內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表,記者發現,這些被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既有只投“債券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低中風險理財產品,也有投向 “權益類資產、基金類資產、衍生金融工具、標準化權益類資產、非標權益類資產”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可見產品是否被提前終止與產品的資金投向關系并不大,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應該如何正確應對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并在未來更好的做好理財投資呢?
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首先,投資者要能理解并接受理財不等于存款,會隨市場波動而出現盈虧的事實;其次,要在提前做好功課的同時優選那些規模較大,長期業績穩定,排名靠前的理財產品。
“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綜合權衡自己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入、流動性需求等。另外,不盲聽、盲信、盲從,不追逐‘熱門’產品,也是很重要的。”葉發榮指出。
劉銀平則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比例不高,一般投資者很難預防,所以也不必過于緊張。只需記得關注金融機構及產品的信息披露,如果碰到持有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資金到賬之后及時購買其它理財產品即可。他還特別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已經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產品實際投資收益率具有一定不確定性,對投資者的理財水平有一定要求,不同人群的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理財經驗及水平等也差異較大。“不管是哪類投資者,都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尤其要關注產品的風險因素,從產品風險等級、投資類型、資產配置、歷史凈值波動等情況來判斷。”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