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2022年四季報落幕 明星基金經理對后市偏樂觀
2022年A股市場較為低迷,賺錢效應不佳讓很多投資者心灰意冷。但記者在已經披露完畢的基金2022年四季報中發現,不少明星基金經理都表示了對后市偏樂觀的態度,這讓2023年的行情或令人期待。
2023年權益市場機會更大
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基金經理劉彥春認為,股票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上行周期。2022年困擾市場的因素在四季度均出現逆轉,資產定價面臨重估。只要外部環境正常化,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不確定性已經顯著降低,影響股票定價的最大風險逐步解除,權益市場估值水平將迎來持續修復,近期的估值回升遠遠沒有到位。海外經濟景氣下降,內需重要性顯著提升。防疫、地產政策加快調整有望重新激發經濟內生活力。前期居民儲蓄快速增加,消費場景恢復有助于消費潛力釋放,只要地產穩住,居民風險偏好改善,消費回升將具有爆發力和持續性。平臺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前期受政策沖擊較大,隨著各行業整頓到位,政策預期回暖,相關領域有望重新煥發活力。俄烏沖突等因素導致前期大宗商品價格高企,需求疲弱疊加成本高漲。危機正在過去,大宗商品價格也將回落到合理水平,成本下降將有助于我國中游和下游企業盈利擴張。海外景氣下滑,國內觸底回升,預期人民幣將進入升值周期,中國資產相對吸引力大幅提升,外資回流值得期待。
博時信用債基金經理過鈞也稱,展望2023年一季度,過去五年的結構性調整預計將進入尾聲,經濟增長將成為新一屆政府的主要關注點。大疫三年較克制的刺激經濟措施和較低的中央財政赤字使得我國有能力和工具對沖外部經濟的不利局面。經濟數據有望逐步穩步回升,經濟將逐步擺脫疫情防控的影響。“我們觀點較之前更為樂觀:基本面上債券市場利率債收益率可能再次逐步上行,但高點取決于經濟恢復的力度;信用債估值風險大部分釋放,信用利差也進入合理區間,我們希冀尋找更好的進入時點。權益市場機會大于2022年,三次重回3000點的市場給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時間進行品種選擇;轉債市場,我們看好部分正股有機會、轉股溢價率合理的轉債品種,盡管未能在四季度完成轉股,但2023年應該能給投資者從容獲利離場的機會。”
富國天惠基金經理朱少醒表示,如果局限于眼前的宏觀數據去探討,當前的確很難找出太多積極樂觀的因素,但應該看到的是積極的因素正在持續顯現。更要重視的是市場的整體估值處于長周期中很有吸引力的位置,當下權益市場處在較好的風險收益區間。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相信現在所面臨的重重困難終將找到解決的出路。投資者當前選擇承受市場波動對應的預期回報水平是相當合適的。未來依然會致力于在優質股票里尋找價值,去翻更多的“石頭”。“我們并不具備精確預測市場短期趨勢的可靠能力,而把精力集中在耐心收集具有遠大前景的優秀公司,等待公司自身創造價值的實現和市場情緒在未來某個時點的周期性回歸。”
自下而上選擇優質公司
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經理張坤認為,展望未來,隨著新冠病毒回歸乙類傳染病管理,疫情防控對于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幅降低;地產行業經過了2022年銷售的下滑后,銷量與行業長期可持續銷量的差距得以縮小,并且相關政策也有望避免地產行業過快下滑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接回應了市場的擔憂,提振了市場的信心。相比2022年,這三個方面的宏觀風險因素在2023年都得到了相當的改觀,這也為自下而上選擇優質公司提供了更加平穩的環境。此外,不少優質企業的內在價值在202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股票價格卻有所下跌,這種價值和價格的反向運動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更好的賠率。
中歐醫療健康基金經理葛蘭表示,長期看好核心創新藥、創新器械,創新產業鏈,醫療服務、消費性醫療以及在疫情擾動背景下業績兌現度較高的公司等方向進行了著重布局。醫藥行業仍保持了較強的韌性,優秀公司的長期增長驅動因素并未出現重大變化。展望2023年一季度,隨著疫情對于行業的擾動逐步減弱,相關公司將會回到長期增長的趨勢中。醫藥行業的長期增長邏輯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創新依然是行業成長的最為重要的驅動力。經過多年的洗禮,國內創新企業整體研發管線布局更加理性,資源向差異化方向傾斜,甚至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品種誕生,國內多家企業將不同階段創新藥的部分權益授權給海外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內企業創新的價值。目前,依然有大量臨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創新藥及器械都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與此同時,國內的創新藥服務企業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部分細分領域達到了全球領先的水平。此外,相關服務商的競爭力更多的體現在平臺的技術和管理能力,龍頭企業的市占率大概率仍將持續提升,保持其較高的景氣度。此外,伴隨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及認知水平快速提升,醫療服務以及消費性醫療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且未得到充分滿足,未來空間依然巨大,這些公司的價值終將有公允的市值體現。整體而言,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避免,但中長期而言,繼續看好醫藥生物板塊的配置價值。 記者 王金萍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