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2023年前瞻③ 權益基金布局窗口期或已到來
受A股市場趨勢下行伴隨寬幅震蕩的影響,2022年權益基金表現可謂一波三折。中證股票基金指數跌幅一度超過30%,全年累計下跌21.21%。各主題基金紛紛收跌,其中,科技主題基金全年跌29.37%,跌幅最大;制造、新能源、軍工等成長類主題基金跌幅也都在20%以上;資源主題基金表現較好,僅下跌10.02%;大金融主題基金跌幅也有14.29%。分大類來看,債券基金整體表現普遍優于權益基金資產,另類投資相關基金指數表現最好,另類投資基金指數漲幅為3.37%,QDII另類投資基金指數漲幅為2.56%。展望2023年,《大眾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券商機構普遍認為權益資產投資地位將得到提升,建議風險偏好積極的投資者可適當增加權益基金的配置比例。
適當增加權益配置比例
“股強于債”,這是各大券商機構對于2023年基金市場的普遍預判。
財信證券分析師劉鋆表示,雖然短期來看今年市場面臨的內外部壓力仍大,但基于中長期思路分析,“權益資產地位提升,或將成為未來家庭資產配置的勝負手。”他明確指出,2023-2024年可能是布局未來5-10年權益投資很好的窗口時間,權益資產配置可能成為未來10年居民家庭資產的勝負手。
東莞證券分析師劉興文也指出,A股市場已處于筑底階段,有望逐步轉向復蘇,建議采用定投思維左側分批捕捉賠率機會。“當前股的性價比高于債,風險偏好積極的可以適當增加權益配置比例。”
西南證券分析師鄭琳琳同樣建議未來3-6個月上調對權益資產的配置。除了相對估值因素外,她認為經濟復蘇、通脹溫和的階段都利好股票市場。具體風格上,她認為經濟恢復正常的過程將帶動大盤價值股出現“估值修復行情”,而隨著經濟環比恢復到正常水平,市場可能再次尋找 “新動能”,國產替代科技創新將迎來長期發展趨勢,小盤成長股或將重新受到投資者追捧。基于此,她認為從全球資產配置來看,“A股價值股+港股成長/美股成長”可能是今年有超額收益的權益資產組合。
“心不動,幡隨主線而動”,這是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劉亦千的2023年基金布局思路。他指出,受加息和經濟走弱影響,權益資產估值、商品價格可能承壓,今年上半年債券的確定性最高,所以配置上,債券>商品>權益;其后隨著美聯儲加息政策趨緩,國內經濟政策見效,企業盈利將進一步改善,下半年,權益資產有望獲益最大,商品價格隨通脹回落可能面臨一定壓力,因此配置上,權益>債券>商品。
考慮到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劉亦千也給出了差異化配置建議,他建議積極型投資者50%配置權益基金,20%配置固收基金,20%配置QDII基金,10%配置貨幣基金;平衡型投資者40%配置權益基金,35%配置固收基金,10%配置QDII基金,15%配置貨幣基金;穩健型投資者25%配置權益基金,45%配置固收基金,5%配置QDII基金,25%配置貨幣基金。
三條主線甄選權益基金
“對A股市場而言,當前正處于中長期底部區域,2023年國內政策紅利期、海外緊縮預期緩和期雙期疊加,市場或有望展開行情演繹。因此,當下或是布局權益類產品較好的時間窗口期。”國金證券分析師張慧指出,在政策驅動到基本面驅動的傳導下,無論是行業輪動還是個股投資機會都有望擴散,建議側重關注相對均衡且兼具靈活性和逆向配置能力的產品,借道優秀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把握多行業階段投資機會。
基于對今年政策基調的研判和自上而下的投資邏輯,華寶證券分析師王震給出了權益基金標的選擇的三條主線思路:一是以金融地產和周期資源品為代表的 “穩增長”主線,二是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和交通運輸為代表的“泛消費”主線,三是以信創與計算機、半導體、軍工、新能源和糧食安全與農業為代表的高質量發展與 “大安全”主線。
劉亦千則分別就短線、中線和長線推薦了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短線他建議聚焦直接受益于經濟政策邊際變化的行業,如基建、消費、汽車、交通運輸、基礎醫療等;中線布局政策持續輸出、基本面逐漸改善的行業,如地產、金融等;長線關注“美麗中國”、“國家安全”、“平臺經濟”下的產業轉型升級機遇,擇機配置國防軍工、高端制造、電動車、新能源、半導體、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行業。
主動權益基金的配置向來最具挑戰性,記者注意到,中信證券分析師厲海強經過深入研究后給出了一站式風格中性、持股獨立性和高景氣度三條投資參考邏輯。他認為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擴張顯著,數量已超4000余只,業績分化顯著,篩選至關重要。投資者需要兼顧Beta和Alpha進行一站式配置,構建獨立基金池和基金組合的過程中需要關注持股獨立性,規避抱團風險。此外,歷史業績顯示同風格或同主題的基金,高景氣度的在順勢中業績更好,可以作為順勢投資中的高彈性工具。
此外,國聯證券分析師朱人木還提出配置主動權益類基金時需要側重考察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根據超額收益、超額收益穩定性、選股能力、勝率等綜合指標,對基金經理進行能力全面評價,進而選出優秀的基金經理,然后再選擇其對應的基金產品。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