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基金副總經理錢睿南: 兔年市場機會明顯增多,新的方向和趨勢正在醞釀
2022年全球資產大環境因美元走強和美債收益率上升的壓制,主要權益市場均受到影響,特別是高估值的成長類風格,對全球流動性更為敏感,跌幅更大,如納斯達克指數、A股創業板指數等。從國內市場來看,外部美聯儲加息縮表和俄烏地緣沖突,內部疫情反復和宏觀經濟承壓,是影響A股市場的最主要因素。同時,2022年A股一級市場融資繼續活躍,兩市IPO規模保持高位,但二級市場權益基金發行、外資流入、融資余額增長等資金流入指標明顯放緩,市場缺乏增量資金。回顧來看,2022年一季度和三季度A股跌幅較大,二季度和四季度出現明顯反彈,全年整體震蕩下行,在此過程中受各類事件性沖擊一波三折,行業輪動加快,投資難度加大,權益類基金總體收益不佳。
風格層面,紅利指數表現抗跌,而成長風格的科創板及創業板指數跌幅較大。板塊方面,全年來看受益于通脹的煤炭和預期疫情后修復的社會服務、交運等板塊表現居前,TMT、軍工、新能源以及鋼鐵建材等則表現落后。
回顧2022年,有幾點認識得到了加強:一是再次深刻認識到了投資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沖突、高通脹、疫情都不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是2022年集中在了一起,對于基本面、估值和風險偏好都造成了明顯的沖擊;二是意識到A股表現越來越接近成熟市場,主動投資面臨的挑戰在加大。前幾年外資持續大額流入,是推動A股市場上漲的重要力量,2022年這一力量明顯減弱,甚至階段性呈現快速流出,體現了其作用的兩面性,A股與全球市場的同步性也明顯加強。同時,A股上市公司數量持續大幅增加,2022年末突破5000家,選股和投資難度明顯增加,對基金管理人如何篩選優質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望2023年,國內外有利因素在逐漸增多,我們對A股市場總體持樂觀態度。
首先,展望海外宏觀環境,加息緩和,但衰退風險增加。一方面,美聯儲未來進一步加息的空間預計已不大,加息周期漸近尾聲,這對A股意味著兩點:一是改變人民幣匯率壓力的預期,降低貨幣政策所受的海外流動性環境制約;二是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有望扭轉外資2022年凈流入較少的局面。同時也要看到外部衰退風險的增加意味著2023年國內經濟內生動力重要性會更高,加大內需刺激政策的傾斜性可能是應對的重要手段。
展望國內,在財政、地產和疫情管控放松等政策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3年國內經濟平緩復蘇,具體來看,一是地產最悲觀的時點或已過去,對經濟的拖累有望明顯減小;二是疫情優化防控政策快速出臺,消費復蘇動能顯現;三是基建和制造業預計2023年維持韌性;四是出口端存在一定壓力,貿易需求大概率承壓。貨幣政策方面,基于對經濟平緩復蘇的預期,貨幣寬松政策可能邊際退潮,但發生大幅轉向的概率不大。
對于A股市場而言,當前依然是比較好的配置時點。在內需復蘇和信用周期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3年上市公司利潤增速較2022年會有明顯提升;市場整體估值水平也有望跟隨盈利復蘇而擴張,結合目前A股整體處于較低估值水平和較高風險溢價水平的環境,市場有望迎來修復。
2023年市場機會將明顯增多,新的方向和趨勢正在醞釀。黨的二十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因此市場資源預計會更往經濟發展新動能領域聚焦。而同時,舊動能復蘇也具備階段性機會,地產風險的逐步解除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將會帶來相關上下游板塊預期和基本面的改善。因此,新老經濟動能在交替期各自發揮應有的支撐力,將會呈現出多行業百花齊放的特征。
投資策略上,我們將繼續堅持適度均衡的配置理念,結合對宏觀經濟和A股市場的整體判斷,主要看好以下幾個方向的投資機會。一是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主線下的高端制造板塊,分布在機械、半導體、軍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領域;二是需求確定性復蘇和政策環境好轉共振下的醫藥行業,重點關注高端仿制藥、醫療設備、中藥、創新藥等;三是數字經濟產業所對應的TMT領域;四是舊動能復蘇下的地產產業鏈,以及消費行業的修復。
(作者簡介:錢睿南先生,碩士研究生,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
市場數據來源:Wind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體情況。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與股東之間實行業務隔離制度,股東并不直接參與基金財產的投資運作。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是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基金管理人實際的投資結果,也不構成任何對投資人的投資建議。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