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受關注理財凈值回撤 投資者傾向“穩健低波動”
日前,債券市場不斷調整等令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承壓,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凈值大幅回撤。是繼續持有或購買理財,還是索性全部贖回買存款?部分投資者為此感到迷茫。去年12月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推出“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主打“穩健低波動”,在當下理財市場環境下,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
穩健型投資者面臨“選擇困難”
市民李女士近期有一筆為期98天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購買時業績比較基準為2.6%-3.6%,成立以來年化約5%,風險等級為二級,適合中低風險型投資者。然后,和大部分固收類理財產品情況一致,這款產品在去年11月中旬出現凈值回調,到期時投資收益率僅0.4%。“收益跑輸現金寶類產品,只能用還沒虧本來安慰自己。”李女士說,她觀望了一階段,認為近期理財市場波動較大、情緒低迷,“要不是考慮鎖定時間太長,我都打算全部買大額存單了。”在銀行客戶經理的推薦下,李女士又把目光放在了“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上。她注意到,近期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新產品,并以此作為銷售亮點,強調“超低波策略”,收益略低于同期限其他凈值型理財產品。“如果能達到預期收益,我愿意少拿一部分收益。”李女士說,她的投資策略偏保守,但不理解“攤余成本法”如何實現“低波動”。
符合條件才能使用“攤余成本法”“資產新規發布后,銀行理財產品開啟了凈值化轉型之路。按照要求,絕大部分的理財產品從攤余成本法估值,轉換到了市值法估值。”興業銀行蘇州分行一名理財經理介紹到,很多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是存款、債券,債券是政府或公司發行的一種票券,到期可兌換現金并獲取票息。同時,債券和股票一樣,每天都會有“交易價”。使用市值法估值后,債券每日的估值隨市場進行波動,如果在持有的過程中,面臨贖回或者其他壓力需要賣出,可能會造成按照估值附近價格賣出而造成虧損。
對于采用市值法估值的短期限產品,運作期間如產品所投資資產處于單邊下行行情,則可能出現產品凈值回撤甚至虧損,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體驗。該理財經理表示,這正是前階段理財投資者遇到的情況。
“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則是將資產的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平攤到剩余期限,這種估值方式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穩定。”該理財經理介紹說,只要產品到期時,不存在債券人違約的情況,就可以獲得約定的票息收入。根據資管新規,只有封閉式理財產品,封閉期間資產不會交易,需持有到期且資產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交易市場中沒有報價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目前興業銀行在售、代銷的理財產品大約有二三十款,其中,興銀理財推出的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僅兩三款,產品期限覆蓋3個月到2年,到期自動到賬,滿足客戶的不同流動性需求。“最近熱銷的一款14個月封閉型、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比較基準能達到4.1%。該產品的投資策略就是100%投資非標資產、期限無錯配的債券。”
資產配置要符合風險承受力
“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更穩健一些,我是不是應該全部換成這類產品?”李女士有些疑惑。興業銀行蘇州分行理財經理表示,市值法是市場的主流,它雖然會放大產品凈值波動幅度,但能及時有效地反映市場變化對產品凈值波動的影響,有利于投資者更清楚地看到產品凈值波動的風險。同時,市值法估值下,產品實際投資收益可能高于預期,投資者有機會享受到由管理人專業運作能力帶來的超額收益,實現風險和收益的進一步匹配。
該理財經理表示,投資者的資產配置要符合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此前,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淡出市場,一是為了符合資產新規、凈值化轉型的要求,二是其收益略遜于市值法產品。近日新產品推出后獲得市場關注,也從側面反映出投資者風險偏好趨于保守的情況。其認為,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可以作為保守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或者作為資產配置中的一部分。但是,股票市場有跌出來的機會,債券市場也同樣有跌出來的機會,其建議投資者今年仍配置其他理財產品,并適時配置一部分權益資產。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