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全力推進區域金融改革 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積極探索金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通過深化區域金融改革創新,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試點地區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需求。
12月28日,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召開四季度(線上)新聞發布會,會上重點介紹了蘇州昆山和泰州兩個區域金融改革的最新進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昆山“金改”兩年落地10多項全國、全省“首創”
“昆山金改區”的設立源自于2020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江蘇省昆山市建設金融支持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成為全國首家具有兩岸特色的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兩年以來,“昆山金改區”充分發揮昆山對臺經貿交流優勢,加強兩岸金融合作,累計落地30余項創新成果,其中10多項為全國、全省“首創”。
在豐富金融業態方面,鼓勵符合條件的境內外金融機構在昆山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上市掛牌。比如推動兩岸合資的蘇銀凱基消費金融公司設立,推動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成立科技支行等。此外,還通過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臺商發展基金,專項支持臺企轉型和臺青創業。截至目前,臺資上市掛牌企業累計26家,其中境內上市7家,境外上市(柜)12家,新三板掛牌7家,臺資上市掛牌數量居大陸縣級市首位。同時,落地全省首單臺企“揭榜掛帥攻關險”,獲批全國縣級市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設立全國縣域首支由國資全額出資的天使投資基金(總規模3億元),發行全國首單新三板市場定向發行可轉債等債券創新項目等。
在推進外匯管理改革方面,深入推進信貸資產跨境轉讓、外債便利化額度、非金融企業外債登記管理改革、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五項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優質可信企業跨境人民幣業務等試點,創新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此外支持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人開展QDLP和QFLP股權投資試點,打通跨境投資渠道,比如出臺《昆山市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工作暫行辦法》,推動交銀華僑數字經濟股權投資基金落地。
在深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和探索兩岸貨幣合作方面,持續推進全國獨有的臺資企業集團內部人民幣跨境雙向借款試點,截至2022年11月底,共有202家企業累計辦理集團雙向借放款294億元,平均借款利率3.3%,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超5億元。此外,通過創新兩岸貨幣避險工具,成功落地大陸首筆人民幣對新臺幣無本金遠期交割NDF匯率避險業務;通過優化數字人民幣金融服務,開立全國首個臺胞數字人民幣錢包,落地全國首筆臺企數字人民幣貸款。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創新政策宣傳力度,提升服務水平,繼續做好業務試點的推廣,使更多的市場主體真受益、得實惠。”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調查統計科科長王豐表示。
泰州“金改”五年打造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產業轉型支持模式
泰州自從2016年11月獲批成為全國首個以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題的金融改革試驗區以來,經過五年的探索實踐,已經基本形成了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產業轉型模式。
首先是通過構建貸前征信畫像、貸中增信分險、貸后預警處置的全鏈條融資服務機制,支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泰州市不良貸款率為0.58%,較改革前(2016年末,下同)下降1.17個百分點。
其次是通過創新股權投資對接體系、科技金融融資模式和加速科創企業上市步伐的全周期金融服務機制,助力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截至2022年11月末,泰州25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科創板上市企業數居全省第4。“創新積分貸”系列產品累計發放貸款22億元,“小股權+大債權”投貸聯動模式累計支持250戶中小企業獲得融資近25億元。同時,還成功發行全省首單10億元“雙創”債、3億元“雙創”金融債。
再次是打造全方位金融創新體系,提升支持產業轉型質效。率先開展的取消企業銀行開戶許可證核發、資本項目兌換便利化等13項改革,為全國、全省推廣貢獻了“泰州經驗”。全省首家創設的首貸中心,覆蓋超14萬戶無貸市場主體以及“專精特新”等名單企業,設立2年多來,新增首貸戶2.9萬余戶,小微企業授信覆蓋面較2020年初提升8.5個百分點。
區域金改以來,泰州金融對產業轉型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主要體現在:一是金融總量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49%,較改革前提高1.27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11月末,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8594.6億元,是改革前的2.3倍;二是融資結構明顯優化。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存量占比22%,較改革前提高2.7個百分點;綠色貸款余額為860.9億元,是改革前的6.2倍;三是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地區生產總值連跨兩個千億元臺階、突破6000億元大關,基本形成 “大健康產業體系+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四個特色產業集群”的產業結構;四是產業轉型成效明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較改革前增長20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7%,較改革前提升5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們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城市轉型提級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融資服務環境。”中國人民銀行泰州市中心支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季偉表示。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