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財基金李志虹:新能源車滲透率超30%,長期投資邏輯依然向好
2022年9月,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首超30%,引發市場對其未來增速下行的擔憂。不少業內人士認為,7月初以來板塊大幅調整的核心原因就在于高景氣度及高估值下,新能源車滲透率破30%后,整個板塊的長期投資邏輯存在生變的可能。
對此,湘財基金行業研究員李志虹認為,新能源車行業或新能源車企依靠絕對值盈利而非滲透率指標,因此滲透率超30%并沒有實質影響。新能源車未來將全面取代傳統燃油車成為主流車型,尤其是隨著智能車打開“第二增長曲線”,其想象空間依然巨大。
擾動因素短期發酵,核心邏輯依然向好
復盤新能源車板塊今年以來的表現,有點“高處不勝寒”。截至2022年11月30日,中證新能車指數(399976)年內下跌25.54%,其中最大區間跌幅達到了40.13%。然而,4月底至7月初,其也曾出現過兩個月大漲64.93%的超跌反彈。
與旺盛的消費需求不同的是,2022年9月份新能源車滲透率首次超過30%后,引發了板塊新一輪下探過程,下跌背后有諸多短期擾動因素。
李志虹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板塊經過前一輪漲勢,部分估值水平高,二級市場進入“殺估值”階段;另一方面,最為重要的是,新能源車滲透率破30%后,市場擔憂其進一步的增長空間。實際上,新能源車板塊的長期投資邏輯依然向好。
目前,國內延續了12年的新能源補貼已經開始逐年“退坡”,市場普遍擔憂新能源車企失去補貼政策后的盈利能力。然而,從過去幾年的趨勢來看,新能源車行業已經從補貼驅動跨越至市場驅動,補貼“退坡”的影響將被溫和消化。
從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來看,中高端新能源車銷售占比逐年增長,消費者核心購買需求正從成本轉向使用便利性,尤其是充電設施的便利性等。此外,由于OPEC減產和俄烏沖突等外部因素,燃油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提高新能源車型的性價比。
“在估值方面,股價大幅回落之后,絕大多數公司估值已經回到了合理偏下的區間。行業格局因需求增長而日漸清晰,龍頭公司會憑借競爭優勢和成本優勢擴大產能,預計行業供給最后會集中在幾家頭部公司”。李志虹表示。
滲透率破30%無實質影響,絕對值更重要
20年前,新能源車技術萌芽;2015年,中國已躍升至全球第一新能源車市場,此時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不足2%。一直到2020年疫情前,滲透率也僅勉強提升至6%。
到了2020年下半年,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大爆發。而我國得益于各大車企空前絕后的優惠力度,以及各級政府“免購置稅”、“零首付”及“國補+地補”等補貼政策扶持,新能源車滲透率開始快速爬坡。
美國傳播學家羅杰斯曾提出“創新擴散曲線”理論——當一項新技術滲透率達到10%-25%時,技術的推廣速度會陡然加速,進入擴張期。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9月我國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為31.8%,首次突破30%大關,較2021年同期增長超11個百分點。
李志虹介紹道,從一個新興產業的滲透率演化規律來看,0-10%或0-20%階段往往滲透率發展最快,此時雖然增速較高但絕對值往往較小;與之相對,滲透率達到55%-60%時,看似沒有大幅提升,但這一階段絕對值正快速增加。
以智能手機替代鍵盤手機的過程為例,智能手機滲透率達到30%以后,增速反而加快。目前來看,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已經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預計到2035年或者2040年,燃油車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滲透率超過30%并沒有實質影響,新能源車行業或新能源車企依靠絕對值盈利而非滲透率指標。更值得市場關心的數據是2023年國內銷量絕對值能否達到850萬-900萬輛,全球銷量絕對值能否達到2000萬輛”。李志虹說道。
從新能源車到智能車,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幾個月前,一則“賣一輛新能源車,車企虧10萬”的資訊,引起了人們激烈的討論。相關數據顯示,幾家造車新勢力的季度財報,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歸母凈利潤均是虧損的狀態。
李志虹認為,“造車新勢力現階段的虧損主要還是由于在巨大研發、運營成本之下,產銷量不足而使成本得不到有效分攤和稀釋。畢竟像特斯拉、比亞迪這種年銷量超過100萬輛的車企很少,但隨著產銷量的進一步提升,邊際成本逐漸遞減,扭虧為盈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實際上,滲透率展現的只是新能源車銷售量占同一時期汽車整體銷售量的比率。中國一共有3億臺汽車的保有量,但是新能源車目前只占不到4%的比例,其增長空間和想象空間依然巨大。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企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龍頭企業已在海外投資建廠,今年1-10月中國的汽車出口量達261.5萬輛,創下新高,其中新能源車10月份出口10.9萬輛,環比增長1.2倍,同比增長81.2%。
從明年全年來看,新能源車作為一個政策支持、有確定性、有基本面和業績的行業,在目前相對合理的估值區間內,具備一定的上漲潛力。細分來看,持續看好上游原材料但不局限于碳酸鋰方向;中游看好創新技術,比如鈉電池材料技術、復合集流體等;中下游看好電池相關產業。
“從長遠來看,新能源車未來還將走向智能汽車,成為一個智能終端,進而打開‘第二增長曲線’”。李志虹表示。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