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江蘇特色科技金融體系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有力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
近十年來,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條主線,引領全省金融系統在擴大融資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加強政策工具應用、推動融資成本下降、拓寬市場主體融資渠道等方面積極作為,舉措不斷,有效推動了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各項貸款余額穩步增長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在上周召開的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截至2022年9月末,江蘇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3萬億元,是2012年末的3.54倍,年均增長13.9%;全省制造業貸款余額2.61萬億元,是2012年末的1.65倍;全省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26萬億元,是2012年末的3.37倍,年均增長13.26%。
據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貨幣信貸處處長李軍介紹,這十年來,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結合江蘇制造業發展需求,先后組織開展了“金融助力制造業提質增效”“龍頭核心企業融資對接”“供應鏈金融提質增效”等專項行動,積極推動制造業領域銀企對接。同時,積極強化“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建設,深入實施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先后組織開展了 “金融惠企大走訪”“貸動小生意服務大民生”“商業銀行‘四貸’能力提升”等活動,并創新金融服務顧問APP工作機制、試點探索首貸中心服務機制,有力推動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
與此同時,市場主體融資成本顯著下降。2022年9月末,全省各項貸款、企業貸款和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4.7%、4.19%和4.7%,均處于有統計以來歷史最低水平。市場主體融資渠道則不斷拓寬,在全國率先建立債務融資工具激勵機制,有效激發了企業和主承銷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推動發行規模快速增長。自2012年起,剔除央企口徑后的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江蘇已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企業累計發行債務融資工具8280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1.93%,較2012年提高7.18個百分點。
支持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創新領域,專業化科創金融組織體系、多樣化金融產品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其中,人行南京分行聯合省科技廳創設的政銀金融產品“蘇創融”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推動省內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出臺科技金融專屬再貸款再貼現產品,單列專項額度,撬動了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科技創新。在綠色低碳領域,人行南京分行牽頭建立省級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框架,積極推動央行綠色企業庫、碳賬戶體系等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并創設“蘇碳融”和綠色再貼現支持綠色企業融資,2022年9月末,全省綠色貸款余額達2.28萬億元。在鄉村振興領域,人行南京分行通過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支持重大項目融資、推動示范區建設,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江蘇模式”逐步形成,2022年9月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已突破5萬億元。
據李軍介紹,目前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為導向,具有江蘇特色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組織體系、產品體系和風控體系已成功構建,為全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央行資金支持科技創新領域企業超兩萬戶,撬動全省金融機構向科技創新領域投放貸款規模近1700億元;全省設立科技特色支行65家,累計支持3500余家科技型企業獲貸近250億元。
“三個聚焦”加大科創支持
發布會上,李軍表示人行南京分行將繼續聯合多部門推動完善全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并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傾斜支持。重點體現為三個“聚焦”:
一是聚焦主動作為,暢通金融機構內部機制。繼續實施《江蘇省商業銀行“四貸”能力提升行動方案》,提高金融機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能力。指導金融機構建立以知識產權、人力資本為核心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給予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差別化利率優惠,對科技企業單列信貸計劃、配置專項額度、賦予較高的內部風險容忍度,健全落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業務的盡職免責制度。
二是聚焦政策激勵,充分發揮央行資金引導作用。建立完善科技創新企業名錄庫,深化政銀企合作,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再貸款在江蘇落地見效。2022年底前完成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投放工作,加大對教育實驗設備、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對積極發放科技信用貸款、中長期“蘇創融”貸款的法人合作銀行,通過再貸款展期提供最長不超過3年的政策資金支持。
三是聚焦生態環境,強化組織推動和宣傳推廣。依托省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強化對全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指導。指導金融機構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加大對長三角地區科創融資的支持力度,打造“產業+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先行區域。編寫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簡報,大力推廣可復制、可借鑒、可操作的創新機制、模式和產品等,提高社會關注度、認知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