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震蕩如何走?七位機構大咖來支招
本周,上證綜指年內第二次跌破3000點,不過正如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所言:股市下跌沒什么好驚訝的,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生。面對下跌,投資者心里多少有些難受,但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振作。本次特刊我們特邀請機構專業人士為投資者撥開股市迷霧,研判后市走向。

《大眾證券報》記者:對于接下來的市場走勢,您將如何研判?市場波動是否仍舊頻繁?
肖覓:市場底層邏輯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有著堅強的基本面。目前來看這個邏輯基礎仍然堅實。我們堅持我們的判斷與觀點,那就是長期堅定看好中國的權益市場。
結合基本面和估值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一是A股市場會有明顯的結構性機會,從組合構建的角度可以相對比較輕松的找出一批符合我們對年化回報和年化波動率要求的個股,有些板塊,如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定價仍然處在相當便宜、隱含回報率極高、有非常不錯的風險收益比的水平上;二是港股市場可能存在著全市場級別的機會,仍然看好港股市場。
黃華:當前A股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較低,經濟下行壓力較前期階段已經有所緩解,流動性維持偏寬狀態。經濟、流動性以及估值的這種組合使得股票市場整體風險有所緩釋。市場波動是股票市場的常態,但拉長時間看,市場的短期波動僅是長河中的一縷漣漪,有望提供更好的投資機會。
短期內,當市場情緒處于低位時,投資者容易放大瑕疵,對基本面容忍度也相應下降,最終導致從自下而上角度看缺乏投資者合意的行業,但從自上而下角度看上述過程反而會夯實估值和情緒的底部,投資機會應該是增加而非減少的。
當前價值和成長正在重新回歸同一起跑線,部分有代表性的成長板塊已出現較好的配置機會。
鄭有為:下半年是宏觀穩增長的重要窗口期,信貸規模擴大,政策工具發力,GDP增速環比回升。在政策多重寬松背景下,市場或將延續積極把握結構性機會的思路。投資上核心把握兩方面的投資機會,穩健性機會主要集中在金融與消費板塊、進攻性機會我們繼續聚焦于“雙碳”與“安全”相關領域。
軒偉:A股市場經過回調后,整體估值已具備長期吸引力,主要寬基指數已位于較低歷史分位。低估值下,市場整體的下行空間正在收斂。
指數仍在筑底階段,轉機的出現仍需要耐心等待,而當前階段最大的變量就是國內和海外政策。從國內角度來看,宏觀政策力度仍有較大的發力空間,經濟復蘇的動能大概率在四季度會進一步增強。
從海外角度來看,美聯儲政策收緊引發全球市場連鎖反應,可能使得美聯儲根據通脹數據情況,調整后續政策節奏,而一旦美國通脹數據見頂回落,美股反彈的概率將會大增,有利于全球風險偏好的回歸和提升。
在當前時點,雖然投資者心態謹慎,但我們仍建議不要過度悲觀,目前市場估值較低,安全邊際較高,當前的風險因素終將逐漸減退,A股經過大幅調整后已經進入配置區間,政策環境一旦轉暖會出現有力的反彈。
王大鵬:7月以來市場調整主要受到中報季披露業績下滑、國內經濟基本面、海外持續緊縮及地緣政治因素擾動等多方面影響。國內來看,受國內疫情反復與上游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影響,二季度全A業績增速再度下探,當季口徑下,2022年二季度全A/全A(非金融兩油)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9%/-2.0%,與一季度水平相比均有所下滑。海外方面,美國通脹見頂預期落空,美聯儲不得不連續大幅加息以應對通脹壓力,美元指數持續上行,市場擔憂匯率壓力下國內貨幣政策轉向收緊。此外,主流賽道調整,進而壓制市場整體表現。
經歷了近期震蕩休整后,當前A股核心指數及主流板塊估值水平均回落到今年4月市場底部水平附近,部分板塊已經低于4月底部估值水平,即使與2018年市場底部相比,也有少數板塊的當前估值更低。基于當前A股市場估值均處于較低水平,對于A股市場沒有必要過度悲觀。A股投資的核心影響因素是國內經濟的增長預期,在出口方面支撐有限的情況下,年底政策基調預計將再度重申穩增長,進而對宏觀經濟大盤及A股形成利好。
展望四季度,在信用發力效果逐步顯現,年底政策預期再度增強,沖刺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背景下,中長貸增速則大概率進入修復上行期,當前絕對估值水平及擁擠度較低的價值風格可能相對占優。具體方向上來看,關注基建相關的建材、地產后周期相關的家電,以及隨著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同時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科學成熟,有望受益消費復蘇的食品飲料等。此外,成長性行業中也將存在結構性機會,重視下半年中美科技摩擦加大以及政策持續加碼的國產替代方向以及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行的風電、強政策支持的大儲能板塊等。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醫藥板塊經過長時間的調整,估值性價比已較突出,相對優勢明顯,是底部布局的好時機。
楊超:“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越是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資定力,不能被恐慌性的情緒所擊倒。縱觀A股歷史,每一次由于極端恐慌情緒造成的調整,往往都是布局優質資產的良機。價值投資的本質也是以合適的價格投資優秀的上市公司。在市場熱情高漲的時候,往往很難挖掘到股價低估的機會。反而往往是這種由于情緒沖擊所造成大幅調整的情況下,一些優秀的上市公司迎來了難得的高性價比買入機會。自下而上來看,很多優秀的上市公司確實已經出現了非常高的中長期價值投資機會,尤其是硬科技以及消費領域,已經存在很多價值低估的優秀標的。
從中長期角度,我也依然對國內經濟增長前景非常看好,因此對A股優秀企業長期投資機會也非常看好。國內經濟短期看起來似乎面臨一定壓力,但從長期來看前景依然樂觀。首先是從科技進步,產業升級這個角度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的積累,國內的科技創新活力已經得到全面的激發,很多產業已經追上世界先進水平,部分行業甚至在全球都處于領先地位。在很多新興領域,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其次,從全球產業鏈的比較優勢來說,由于歐洲的高能源成本,美國的通脹及升值壓力,國內的成本優勢反而會再次凸顯,在全球產業鏈的競爭優勢也更加明顯。第三,對企業經營來說,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的不利因素對優秀的企業來說,影響一般不會那么大,反而是逆勢擴張,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市場地位的機會。
《大眾證券報》記者:市場波動不斷,您認為投資哪類基金能坦然應對波動?請說明原因。
肖覓:權益資產是主流金融資產中長期回報最豐厚的,而從現在時間點往后看是可以看到相當不錯的復合回報的。降低波動率的目的則是盡量降低回撤,提升持有人的持有體驗。對于開放式基金投資人很重要的是,較好的回撤控制會極大程度提升持有體驗,投資人更傾向于長期持有,才能真正賺到公募基金更擅長的、長期維度上的超額收益。因此擅長控制回撤、注重持基體驗的權益基金更值得關注。
降低主動權益產品的波動率需要做到四點:第一需要去尋找最佳的風險調整后回報,第二是去投資一些基本面本身波動偏低的行業,第三是在行業中要尋找優質公司,第四是強調估值的作用。估值和回報一定存在相關關系,只有合適的估值才能給出風險調整后最佳的回報。因為在一個有效市場中,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行業空間非常大,公司質地非常好,估值很便宜這三者是不能同時存在,我們選擇緊抓優質公司與較低的估值兩個點。希望能讓每個投資者或者潛在投資者,不管什么時候選擇了我管理的產品都能獲得良好的持有體驗。
黃華:要想坦然應對市場波動,需要結合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基金的類別、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及策略等綜合進行考慮,并進行適當的資產配置。建議從投資目標、投資策略、投資行為等維度對基金及基金經理進行評估研究,選擇投資目標清晰合理,投資策略和投資行為有效并且持續的基金,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可以考慮借鑒田徑比賽的理念,在各投資策略的基金中選擇優秀的基金經理構建相對均衡的組合。
鄭有為:目前市場整體指數估值較低,投資權益類基金長期來看有較強性價比,建議投資者選擇均衡穩健的基金產品,若短期市場主線不明朗,建議可采取分批或定投方式參與。
楊超:對股票市場來說,往往會放大短期沖擊的影響,這確實會提供低價買入優質公司的機會,但對個股而言,也并非跌的越多,投資機會越大。因此戰術上,還需要敬畏市場,做好風險控制,需要深入研究,認證甄別,警惕那些處于泡沫破裂過程中的標的,尤其是近一兩年,在個別熱門賽道上,還是存在一些個股累積了一定的泡沫。展望四季度及明年,一方面科技成長是長期主題,尤其是以半導體,軍工,智能化等為代表的硬科技領域,很多個股經過充分調整之后存在長期價值投資機會。此外,隨著疫情對經濟生活的影響逐步減弱,之前受沖擊的一些消費板塊,存在盈利修復的機會,這主要包括航空機場、餐飲旅游以及部分醫藥及食品飲料領域的細分行業。這里面很多優秀的上市公司,已經進入左側布局的機會,值得重點關注。
胡坤超:對于投資,如果從自上而下的角度,我們認為應該選擇剛需屬性強,且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行業或公司,例如新能源等行業。但我們更傾向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從個股角度出發,選擇產品受經濟周期以及通脹影響小、有議價能力、且在經濟下行階段可以擴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在上述企業中,我們認為估值較低、定性層面較為優質的標的是理想的投資方向。
記者 王金萍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