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安基金潘明:氣候投資的時代之問

潘明,2014年1月加入國聯安基金,現任公司權益投資部執行董事、基金經理。擁有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MBA、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本科學習經歷,曾在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多家高科技企業工作近10年,后輾轉GlobalAdvisors、GuidanceCapital、海通證券、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個機構從事投資研究工作。目前管理的產品有國聯安優選行業(257070)、國聯安科技動力(001956)、國聯安科創3年封閉(501096)等,擬任基金經理的國聯安氣候變化責任投資(016635)正在火熱發售中。
從供職于北電、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等高科技企業,到從事科技相關投資研究工作,科技領域的深耕,潘明一干就是20年。
憑借著自己敏銳的科技觸覺,潘明先后捕獲了不少行業的新興牛股,隨時間積淀為實實在在的業績回報。基金定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潘明的代表作國聯安優選行業、國聯安科技動力近三年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20.21%和115.96%,較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分別有102.76%和98.51%的阿爾法超額收益,潘明也因此收獲中國基金業英華獎“三年期股票投資最佳基金經理”稱號(2021年12月),管理的國聯安科技動力憑借近五年14.12%的年化回報也在晨星行業股票TMT(科技、傳媒及通訊)基金中排名第一(2022年6月,晨星評級)。
在潘明看來,“追求科技領域的阿爾法”就必須“先于市場而動”,才能發掘出科技領域的“好生意”。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氣候變化”領域。當科技投資與時代責任融合,會綻放出怎樣的火花?
為什么說氣候投資是時代性機遇?
要真正體驗生命,就得站在生命之上;要真正做好投資,唯有緊扣時代脈搏。
近年來,洪水泛濫、冰川消融、高溫來襲,生態系統的改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預言,而是正在成為近在咫尺的現實。危險的氣候變化下,拯救地球逐漸成為人類共識。我國隨著“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相關投資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其中以風光儲為代表的新能源潛力巨大。
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風電發電量滲透率僅為6%,與全球平均水平相近;而光伏發電滲透率,比起部分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發展空間較大。根據BP的預測,未來30年風光成本分別會有35%、70%的下降空間,將帶動新能源加速替代傳統能源,助力全球減排。
隨著風電、光伏滲透率的逐漸增大,以及新能源車的普及,儲能的市場空間也逐步被打開。IRENA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儲能裝機量約10GW/22GWh,同比增長84%/105%,預計全球儲能領域的投資將進入爆發期。
潘明認為,未來既往成功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遷移至氣候科技領域的趨勢會更加明顯,隨著萬億級資金陸續涌入氣候科技領域,氣候獨角獸正在崛起。
“一方面,中國已經通過大量風險資本的早期投入,在電氣化運輸與出行領域積累了知識與信心;另一方面,隨著清潔發電技術以及儲能技術與智能電網等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會有更多機會涌現出來,最大的機會之一或為清潔氫。”潘明介紹道,清潔氫需求巨大,價值鏈跨度廣,而且具備規模效應,隨著中國清潔氫技術的加速部署,預計清潔氫技術的平準成本也將追隨光伏風電的路徑逐步走向平民化。
這款氣候變化基金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自擔任基金經理以來,“科技”一直是潘明最鮮明的標簽。目前他所管理的4只基金中3只帶有“科技”字樣,即便是沒有植入 “科技”二字的國聯安優選行業,前十大重倉股也基本是科技行業,“科技”也成為了他業績厚積薄發的動力之源。
尤其是在2019年至2021年的科技大行情中,國聯安優選行業和國聯安科技動力兩只基金的累計回報 (分別為260.92%和243.88%)均超2倍,年化收益均超50%(據Wind資訊數據)。
從業以來始終力求跑得“比市場先,比市場快”的潘明,在保持著一腔科技初心的同時也不斷在思索該如何讓科技投資緊跟時代的步伐。
氣候變化責任投資是他深思熟慮后確定的發力方向。事實上,翻閱國聯安優選行業的定期報告可以看到,自2019年第四季度起,該基金前十大持倉股票中“碳中和”概念相關重倉股占股票市值比就開始逐步上升。
據悉,正在發售中的這款國聯安氣候變化責任投資基金(016635)將主要面向受益于為適應全球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的行業及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投資于氣候變化責任投資主題相關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更偏向助力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的科技公司,主要覆蓋四大氣候變化責任投資主題行業:(1)清潔能源行業:主要包括清潔能源、新能源的研發、生產與運營等;(2)新能源汽車行業:主要包括新能源乘用車、電池管理系統和配件及鋰電池材料等;(3)節能減排行業:主要包括與節能技術和裝備、節能產品及節能服務產業相關的上市公司,如工業節能、建筑節能、汽車節能等;(4)半導體行業:下游是泛新能源為主的半導體公司。
當前時點該怎樣擇時選股?
今年A股市場波動較大,近期上證指數再次回到了3200點左右。有分析人士認為從12.36倍的整體市盈率來看,A股估值已相對合理,長期看具備配置價值,此時借助具備長期發展潛力的新基上車可能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據歷史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歷次上證指數跌破3200點時買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持有1年、2年、3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9.22%、28.07%、43.13%,持有3年后獲得正收益的概率為83.04%。
潘明在選股上頗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他概括為八個字“德才兼備、品貌雙全”:“德”是指成長潛力大,“才”是指有競爭優勢和壁壘,“品”是指財務保守,“貌”是指估值彈性大。
在經濟波動加大、全球能源風險上升的背景下,他認為未來活力強、景氣度高的科技賽道將有較大概率出自于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風險的新興領域,如電力、電子等。此外,由于全球地緣經濟戰略競爭或將圍繞半導體和新能源展開,這也將是他管理的新基金重點聚焦的配置方向,具體而言:一是半導體里投資下游以泛新能源為主的碳化硅、IGBT和模擬芯片等領域。隨著產業周期下行進入較低區域,疊加海外帶來的產業國產化催化,左側布局半導體的時點值得關注。二是新能源方面,比如鋰電池、儲能、逆變器、海纜等領域中科技含量高的細分賽道,景氣度趨勢向好的新賽道龍頭也許是性價比更高的投資。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