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市場半年報出爐 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
8月19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2022年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新發行1.5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47.92萬億元(含開放式理財產品在2022年開放周期內的累計申購金額)。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投資者數量達9145.4萬個,同比增長49%,其中個人投資者占比99.08%;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4億元。
固收類產品占比提高
作為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的第一年,今年上半年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凈值型產品的存續規模及占比均已達到較高水平。《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較年初增加2.12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16.06個百分點。從中不難看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后,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進程依然在加快。
從產品類型看,固定收益類產品持續增加,混合類產品有所降低。其中,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占比從年初的92.34%持續提升至93.83%,固定收益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合計占比超過99%。權益類產品規模只有795億元,且占比繼續下降。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今年上半年,投資者對資產的安全性要求穩步提升,銀行理財產品中固收類產品的發行規模持續增加,他預計未來“固收+”為主流的資產配置方向還將延續,固收類產品占比自然也將進一步提高。
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大
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理財需求逐步擴大,養老理財產品日漸成為眾多銀行理財產品中一個重要的投資品類。
自2021年9月正式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以來,養老理財產品的試點范圍不斷擴大,銷售運作也日益成熟。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大到“十地十機構”;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提出個人養老賬戶資金可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金融產品;5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明確商業養老金融發展理念,推動更好服務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記者注意到,為便于廣大投資者掌握養老理財產品最新信息,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對中國理財網養老理財產品查詢及展示也進行了優化:一是對于養老理財產品,在產品名稱及登記編碼處標注醒目的“養老”標簽,便于投資者準確識別;二是中國理財網首頁新增養老理財產品及信息披露公告展示專區,投資者可隨時查看最新發售的養老理財產品及最新公告。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已經有27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23.1萬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600億元。
理財子公司規模份額提升明顯
近年來,資管行業的新生力量理財子公司發展迅猛,在行業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已有29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7家已獲批開業;理財子公司存續的理財產品規模為19.14萬億元,較年初提高11%;市場規模占比65.66%,較2021年年末提高6.38%。楊榮指出,理財子公司市場份額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小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受限后,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節奏在加快;另一方面是中小銀行在加快代銷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觀察銀行理財子公司市場可以看出一些新現象:其一,理財業務合作代銷成為趨勢。今年上半年,有存續產品的25家理財公司均與代銷機構開展了合作,代銷產品余額共計18.95萬億元。具體來看,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22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其二,對外開放邁出嶄新步伐。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此前獲批籌建的4家由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均已開業;其三,全方位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綠色、疫情防控、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主題成為理財資金投向的重點領域。2022年6月底,理財資金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500億元,2022年上半年累計發行鄉村振興、公益慈善等社會責任主題理財產品56只,募集資金超160億元。
楊榮預計,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將保持正增長,主要原因有三:1)中小銀行轉型代銷,助力理財規模增長;2)在本年權益市場震蕩和結構性行情下,投資者對安全性資產的偏好在持續回升;(3)各類創新型理財產品在不斷涌現,規模在持續提高,比如:養老理財、ESG理財產品等。
記者 趙琦薇

資料來源: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