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者同盟”是這樣煉成的
1984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紀念格雷厄姆和多德出版《證券分析》五十周年慶典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級投資者們》。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群曾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修讀過相關課程或和這個群體有交往的投資者們,如何在長期內獲得突出業績,進而打破市場有效性的故事。
這群人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成長背景不同、居住地不同,組合的持倉品種也不同,但都遵循幾個共同的投資原則,并且保持積極交流和獨立決策。
巴菲特在這篇演講中說,如果市場中涌現出的超級投資者群體,都出乎于某個異常特征的集中點(比如奧馬哈的某處),那么可以確定這個地方與業績之間具備某種因果因素。
這種因果因素似乎也在中國內地基金業中有所顯現。近幾年,不少基金公司根據基金經理的風格進行分組,幫助基金經理堅守能力圈,保持鮮明而穩定的風格。
廣發基金正是其中一家。2018年,廣發基金全面梳理投研流程,將負責公募主動權益的投資團隊分為價值、成長、策略三個小組。隨后幾年,基金行業了涌現一批風格鮮明的基金經理,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廣發基金,如劉格菘、傅友興、李巍、鄭澄然、林英睿、王明旭、程琨、吳興武、費逸……
在多元的風格之外,廣發基金給外界的另一個印象是——長情。傅友興從業年限近20年,司齡超過15年;李巍從業17年,司齡超過11年;費逸、鄭澄然都是自研究生畢業后就加入廣發,在這里一待就是12年、7年……
讓人感興趣的是,廣發基金有哪些特別的基因,能持續培育出風格多元的優秀基金經理?又何以能讓老將新銳各路英才近悅遠來、長期共事?
換句話來說,一個讓明星基金經理們“和合與共”的“價值投資者同盟”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維護的?
01長期有業績
2003年8月5日,坐落在珠江邊上的廣發基金低調開業。
這是公募基金行業內的第30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幾乎沒有人能預想到,十幾年后它會成長為公募行業非貨基金管理規模前三的頭部公司。
成立的第三年起,廣發基金在主動權益取得的出色業績,漸漸為渠道和投資者所熟知。2005年,廣發穩健增長獲得全行業年度業績第一名。2006年,廣發聚豐、廣發聚富的年度業績躋身行業前列。
自2003至2012年的十年間,廣發基金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基金經理,如易陽方、何震、陳仕德、馮永歡等,其中絕大部分是由廣發自主培養。
自2018年投研改革后,廣發基金在主動權益領域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中生代逐步成為中堅力量,新銳基金經理如后浪般奔涌,不同風格、不同賽道均有表現突出的選手。
2019年,廣發多元新興收益率106.58%,位列標準股票型基金第一(1/181),廣發雙擎升級A年度收益率達到121.69%;2020年,廣發高端制造A以133.83%的成績排名第1(1/12)。2021年,廣發多因子混合收益率89.03%,躋身靈活配置型基金第四(4/495)。(數據來源:銀河證券基金研究,基金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
事實上,廣發基金不僅有業績拔尖的單只產品,旗下主動權益基金整體業績在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同樣具有比較優勢。海通證券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的最近三年,廣發基金主動權益產品的絕對收益為94.08%,相對大型公募基金業績平均值的超額收益為26.04%,位列第1。
02團隊有人才
明星產品的背后,是廣發潛心打造的完備且梯次分明的基金經理團隊。
廣發基金A股主動權益投資分為三大部門,分別是價值、成長和策略,每個團隊都由“老中青”三個梯隊的績優基金經理構成。
其中,價值團隊(價值投資部)由公司副總經理傅友興帶隊,團隊成員包括林英睿、王明旭、程琨、李琛、田文舟、王瑞冬、觀富欽等多位基金經理。
廣發的價值投資團隊定位于以價值投資策略為核心,通過挖掘被市場低估的優質企業,爭取實現長期穩健的回報。基金經理信奉“穩中求進,不疾而速”的理念,重視組合的安全邊際。
成長投資團隊(成長投資部)則由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冠軍基金經理、公司副總經理劉格菘領銜,成員包括費逸、鄭澄然、吳遠怡、邱璟旻、唐曉斌、劉玉、蔣科等研究背景不同的基金經理,這也是廣發新銳基金經理最多的團隊。
廣發成長團隊的理念是沿著時代發展的脈絡尋找Alpha,強調用價值投資的方法投成長,立足長期,尋找成長確定性比較強、成長速度比較快的資產進行相對集中的配置。
策略投資團隊(策略投資部)由李巍掌舵,團隊成員包括苗宇、吳興武、羅洋、段濤等風格靈活的基金經理。
廣發策略投資團隊注重的是在評估企業內在價值的基礎上,尋找能給股東提供持續回報的優質公司。與此同時,也會力爭通過把握行業輪動機會增厚收益。
廣發基金將A股主動權益團隊分為成長、價值、策略三個小組,目標是把秉承不同投資哲學的基金經理,按照投資理念的相似性進行聚集,以相互賦能、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團隊協作模式,追求具備競爭力的超額收益。
03由成長至多元
廣發基金的主動權益投資能力,是分階段錘煉、逐步成型的。
成立早年的廣發基金,基金經理多數是成長風格,擅長挖掘業績高速增長的行業和公司。
當然其中亦有細微區別,比如何震偏向捕捉優質成長股,陳仕德偏好小盤股,劉曉龍兼顧爆發性行業和策略配置。此外,當時也有偏好周期成長的基金經理。
但總體看,成長是廣發基金早期的主流風格,亦是中國基金業的主流風格。基金經理通常偏好業績增長突出的公司,因而業績波動趨于一致。
近幾年,藉由投研改革的契機,結合明星基金經理風格成熟,新銳基金經理選拔維度的多樣化,投資風格多元而穩定,已成為廣發基金新的標簽。
根據研究機構統計,以市凈率、市盈率和同比增速等指標,劃分“成長、價值、GARP、平衡”四類投資風格,廣發基金旗下產品的成長風格比例,近幾年逐步降低至50%上下。
即便在同一個投資團隊中,基金經理的風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顯示出廣發旗下基金經理“和而不同”的投資特點。
以成長投資部為例,在成長風格的底色之下,團隊成員的組合持倉卻各有千秋。
劉格菘強調從中觀出發布局市場空間大的行業和公司,組合聚焦科技和中游制造板塊,其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具有明顯的大盤成長特征。
鄭澄然有扎實的制造業研究背景,組合也更聚焦中游制造板塊。與對成長的傳統理解不同,他強調以周期的視角投成長。對于這類周期成長品種,他一般不會長期持有,行業切換較為靈活。
費逸主要集中于TMT和消費升級(含醫藥)兩大方向挖掘成長股。他的持倉分布更加均衡,比較偏好ROE等質量因子。
醫藥研究員出身的邱璟旻更偏重挖掘中盤成長股,偏好捕捉業績拐點型機會,他的持倉以醫藥和科技為主。
價值投資部中,傅友興是業內價值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在行業上偏好醫藥、消費、先進制造,喜歡ROE高且增長確定性強的優質企業。值得一提的是,他重視組合的安全邊際,會基于行業估值變化或景氣度對持倉進行適度調整。
林英睿是一位深度價值選手,他偏好在低估值行業中尋找基本面反轉機會,例如交運、非銀、機械等。他會在部分細分行業進行左側低估值輪動,且調整力度偏大。
王明旭是看宏觀策略出身的基金經理,他在上游周期、消費、醫藥、中游制造四個板塊內進行自上而下的行業輪動。從操作來看,他的行業輪動相對偏右側,擅長在行業景氣拐點確立后出手,并且看重行業估值帶來的安全邊際。
程琨是典型的遵循自下而上選股的選手,偏好估值適中、產業發展處于穩定階段的消費和制造板塊。其中,制造領域中的汽車、機械、化工等,是他配得比較多的行業。
策略投資部則匯聚了風格相對靈活的基金經理。他們管理的產品主要有兩類:一類偏均衡風格的靈活配置型產品,另一類是行業主題基金。
團隊負責人李巍從業已有17年,管理基金超過11年,配置能力和選股能力都相當出色。從業多年的他,研究經驗豐富,擅長從倉位管理、行業配置、個股選擇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做出相對最優決策。
苗宇是從周期股出發逐步轉向成長股的基金經理,他的持倉長期聚焦消費和醫藥板塊,對行業和企業有深度認知,集中度也相對較高。
吳興武是醫藥研究出身,近年的重倉聚焦在醫藥和食品飲料兩個賽道,間或配置TMT板塊。他管理的組合長期保持高倉位,超額收益主要來自選股和行業beta。
羅洋的組合行業配置范圍很廣,這一點和李巍類似。他是看化工和新能源出身,他的策略是優選持續高ROE行業作為底倉,以周期成長股進行增強。其中,底倉包括食品飲料、家電、銀行、醫藥等滬深300前六大權重行業。
由此可見,廣發基金的主動權益投資團隊已形成“多元而穩定”的投資風格體系。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不同資歷、風格多樣的基金經理,選擇堅守自己的能力圈,保持鮮明而穩定的投資風格。
04改革促進深度融合
從海外優秀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經驗來看,主動管理能力的構成,不僅包含優秀的投資團隊,還有扎實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專業且高效的團隊協作以及深度的投研融合。
對于以上提及的環節,廣發基金近幾年均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在投資端,不同風格的團隊成員進行充分平等的交流,寬松但專業的投研氛圍,使得基金經理們構成了類似“價值投資者同盟”的關系。這也是基金經理們茁壯成長的關鍵因素。
在研究端,廣發基金建立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全市場、全行業深度覆蓋的研究體系,宏觀策略部對宏觀經濟、大類資產和市場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并給予配置建議,研究發展部負責細分行業和個股層面投資機會的挖掘。
其中,研究發展部的A股研究團隊分為TMT、制造業、消費、醫藥、新能源、周期六個研究小組。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孫迪曾在訪談中提到,部門的目標是通過一套相對標準化的研究流程和方法,進行獨立、前瞻、高質量的深度研究,并通過全方位的投研轉化,真正實現研究驅動投資。
另外,廣發基金內部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機制、研究成果共享機制及研究員各地輪流辦公機制,這大大加強了三地投研之間的融合。
廣發基金的良好投研生態,與2018年啟動的投研改革關系頗深,這里有必要重點提一提。
2018年,是廣發基金投研歷史上具備“分水嶺”意義的一年。那一年,廣發基金啟動新一輪五年戰略規劃,確定了“以主動管理為核心”的戰略定位。
圍繞這個定位,鍛造行業領先的投資能力和研究能力成為關鍵,幾個重要改革由此啟動。
第一,確定投資團隊“多元而穩定”的風格定位。
一方面,通過優化組織架構、強化過程管理等措施,培育清晰、多元的投資風格,以滿足不同投資目標、市場環境下的配置需要;另一方面,幫助投資人員根據自己的知識稟賦和專業積累,聚焦能力圈,力爭在其擅長的領域中做到最好。
第二,錘煉高質量的投研團隊,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雙管齊下。
一方面,廣發基金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打造了一支優秀的投研團隊,為投資業績的穩定持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建設高效平臺,不斷強化研究、風控與金融科技的體系化支持,使得優秀人才能夠在公司里獲得充分支持、實現自身成長。
第三,堅持中長期業績導向,力爭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回報。
考慮到市場風格會對基金業績帶來一定的影響,廣發基金在考核上給予長期業績更高的權重,引導投資人員做好長期業績積累,保持產品風格穩定。
從實踐來看,廣發基金主動權益投資團隊的分組,不僅促進了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多元化,也促進了投研之間的深度融合,不論哪個行業、哪種類型的投資機會,研究員都能找到擅長和關注對應機會的基金經理,共同開展研究工作。
在正向循環和反饋的機制下,廣發基金的投研團隊得以實現高效溝通和互相賦能,最終有望轉換成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05包容的文化基因
通過持續改革優化,提升投研能力,并和規模增長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基金公司的“共同”愿望。
但為何只有廣發基金等少數幾家機構真正做到了?
背后的成功“密碼”來自團隊,以及團隊長久養成的工作習慣和文化基因。
縱觀廣發基金的發展史,充分市場化、尊重業績、求真務實的文化基因是非常鮮明的。
廣發基金2018年啟動的投研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影響的人員也不可謂不廣,但是改革持續進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為團隊中的所有人都明白,主動管理能力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力,而業績是整個團隊的立根之本。
近年來,廣發基金旗下新銳基金經理輩出,如林英睿、鄭澄然、費逸、羅洋等,展現出年輕人身上所特有的勤奮和進取心;同時,老將也持續發光發熱。傅友興、劉格菘、李巍等投資老將始終奮戰在一線,參與實地調研、閱讀深度報告,不斷迭代和優化自己的投資方法論。
不同年齡、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齊齊發力,取得了欣欣向榮的整體業績,這亦與廣發基金內部“共生共長”、“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有關。
今年6月,林英睿參與渠道和機構的聯合調研。有一家機構問他,“廣發偏成長,您這個風格如何與團隊兼容?團隊如何給您支撐?”
林英睿給出的回答是,“廣發一直是偏成長的,但我們的企業文化是兼容并包,鼓勵每個基金經理做自己擅長的事,希望你把自己擅長的Alpha做得更加穩定。所以,我覺得沒有什么兼容的問題,大家只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某一次同業交流中,有人拋出了一個話題,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廣發基金主動權益團隊的基因,會是什么?大家討論后的意見驚人的一致,那就是“海納百川,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背后其實是公司求真、務實、業績為先的企業文化。正是這樣的文化,推動投研制度、人才激勵選拔機制的持續革新,并最終打造了高效的、開放式的投研平臺,一個類似于“價值投資者同盟”的平臺。
而這,恰是一支投研團隊的成功密碼。
*以上內容為基金品牌推廣內容,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所有階段,過往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詳閱《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用戶應考慮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本文來源:資事堂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