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盛基金郭堃:不確定時代尋求確定未來

郭堃,2020年5月加入長盛基金,現任長盛基金副總經理。曾任陽光資管行業(yè)研究部新能源和家電行業(yè)分析師、制造業(yè)研究組組長,泓德基金基金經理等。任職以來管理基金10只,現在管基金5只,規(guī)模合計42.22億元。其中,代表作長盛同盛成長優(yōu)選任職兩年以來回報率達67.56%,超越基準回報率60.40%;任職年化回報率近30%,排名同類前1/10(截至2022年6月1日,數據來源:Wind)。擬任基金經理的長盛匠心研究精選混合型基金(A類014885/C類014886)現正火熱發(fā)售中。
不確定性,是投資的核心魅力,也是投資者面臨的最大痛點。雖說沒有人能活在確定性之中,但對于每個投資人來說,孜孜以求的無不是一份可以把握的未來。特別是如今,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什么樣的投資策略行之有效,能以不變應萬變?什么樣的行業(yè)賽道值得投資,能穿越市場牛熊?
從業(yè)十余年,郭堃自分析師入行到如今成為管理5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直潛心鉆研,多方驗證,逐漸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的投資方法論,并初步斬獲業(yè)績碩果:代表作長盛同盛成長優(yōu)選在他任職的兩年時間里已取得67.56%的累計回報,年化回報率接近30%;管理的另兩只產品長盛制造精選和長盛核心成長同樣業(yè)績出眾,明顯領跑同期業(yè)績比較基準,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居前。
確定性策略 均衡+成長
均衡成長投資旗手,這是業(yè)內給予郭堃的美譽,也是其投資風格最簡練的概括。
縱觀他的歷史持倉可以發(fā)現,郭堃所管理的基金組合主要以有著較好成長性的行業(yè)龍頭為主,廣泛覆蓋光伏、新能源車、安防、白酒、汽車零部件、軍工、新材料、金融等多個行業(yè),體現出行業(yè)集中度和個股權重都較為均衡的特征。
以長盛同盛成長優(yōu)選為例,前20大重倉股所涉行業(yè)類別達11個,排名前5的重倉股天賜材料、隆基綠能、邁瑞醫(yī)療、海康威視和招商銀行不僅分屬不同行業(yè),且均為所屬行業(yè)成長性較好的頭部公司(來源:2021年年報)。
“我們根據每個板塊,尤其是細分行業(yè)的性價比,去做出綜合比較,哪個板塊的性價比相對較高,景氣度和估值的匹配性更好一些,就會在我們權重里面相對占比高一點,否則,在權重里面相對占得少一點,但總體上單一行業(yè)的比例不太會超過20%。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好某板塊,我更喜歡從里面找出最好的一兩個公司去配置,而不是把這個板塊里面的公司全部買一遍。”回答記者提問時,郭堃這樣解釋他組合管理的核心邏輯。
均衡的配置各行業(yè)龍頭,“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投資的中庸之道被郭堃詮釋的淋漓盡致。“均衡配置底層倉位,以成長邏輯為主”的配置策略疊加廣泛的能力圈,使得郭堃在市場上行時往往能獲取較好的超額收益。海通證券統(tǒng)計顯示,2020年中報至2021年年報期間,郭堃產品選股超額收益均值大于0的行業(yè)占比接近75%。從各期的選股表現來看,除2021年年報外(或受市場下行影響),其余報告期的選股超額收益勝率都在75%以上。
確定性機會 行業(yè)龍頭
大海總有風浪,勇敢的水手方能抵達彼岸;市場總有起伏,偉大的企業(yè)才能穿越周期。
為了尋找到各個細分行業(yè)的龍頭公司,郭堃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公司調研上,他不僅會調研訪談上市公司的高管、事業(yè)部負責人、上下游企業(yè)、競爭對手等,還會通過多個途徑,訪談第三方行業(yè)專家、甚至是上市公司的離職員工,以期獲得更客觀全面的信息。
能被郭堃重倉的個股,無一不是他觀察跟蹤了幾年以上的上市公司,因為他深信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一旦買入便會堅守,操作中郭堃不設止損線,因為他認為“只要看好的邏輯沒有發(fā)生變化,股價下跌其實是更好的買入機會”。至于賣出,他有兩個標準:一是買入邏輯發(fā)生了變化;二是標的公司股價漲幅超出預期。
能夠見證一家公司從0到1、從1到N的成長歷程是郭堃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所以,比起追逐熱門賽道中的二三線公司,他更愿意去那些市場關注度不高的細分賽道中挖掘知名度不高的“黑馬”,希望在估值的相對低位尋找到一批具備持續(xù)成長能力的細分領域頭部公司。
“現在如果再去對大宗品加倉,我覺得不是一個特別明智的選擇。成長型的制造業(yè),TMT、醫(yī)藥和消費,如果把這4個領域放在一塊去看的話,我覺得成長型制造業(yè)的性價比相對來說是最高的,醫(yī)藥好于TMT,再后面是大消費。再細分的話,制造業(yè)里新能源性價比最好;其次是軍工、汽車零部件。白酒包括整個酒水消費里面,真正最高端的相對來說穩(wěn)定性最強,也最值得去配置。”采訪中被問及對當下各行業(yè)賽道的看法時,郭堃也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郭堃認為,市場在經過近半年的調整后,如今向下風險已經有限,成長行業(yè)估值也回落至歷史底部區(qū)間,上市公司業(yè)績從今年三四季度開始也會慢慢的環(huán)比恢復。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而現在要做的或許就是在風險可控下,穩(wěn)健的配置確定性較強的資產,同時在基金管理中秉承長期均衡的投資理念——“不要停在平原,也不要登上高山,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