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蘇州分行:走出綠色金融發展先鋒之路
在奮進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建設銀行蘇州分行勇于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以“爭當新金融行動的先鋒隊,爭當支持蘇州現代化建設的金融先鋒隊”為目標,全面推進綠色金融創新發展,以新金融行動守護江南水鄉的秀美生態。
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添動力
作為國家重大經濟發展戰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承載著創新示范的重要使命。蘇州轄內的吳江區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既有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風貌,也擁有高端裝備、光電通信等完善的工業企業產業鏈。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區域內工業企業減污降碳需求活躍。分行發揮積極金融對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引導作用,也為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先行先試提供建行方案。
今年3月份,分行與吳江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5年,蘇州分行將為吳江區工業企業提供不低于500億元融資額度,全力支持區域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同時,分行依托吳江區工業企業大數據云平臺,圍繞區域四大支持產業,構建涵蓋單位能耗等11個定量指標和是否清潔生產企業等16個定性指標的“綠色發展綜合評價體系”。通過指標靜態表現和動態變化的大數據分析,最終將區域內工業企業劃分為深綠、中綠、淺綠、其他四類,實現了對工業企業節能減碳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的目的。在評價體系基礎上,分行打造“1+N”綜合服務體系,推出“綠色發展貸”、“綠色善營貸”、“綠色智造貸”等金融服務產品,在借款人條件、貸款期限、貸款利率和風險緩釋措施等方面提供差異化政策,為吳江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成績顯著
正所謂,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蘇州分行積極支持企業開展廢舊資源再生利用。
昆山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固體垃圾回收及資源化處理為主的公司,主要技術包括再生骨料、人工智能AI分揀等。由于該領域在行業內技術規范空白,企業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發,最終成功編制了《再生骨料城鎮道路路基填筑技術規程》、《再生骨料回填施工技術規程》兩項企業標準,并于2020年底通過專家論證,成為江蘇省首部回填應用方向企業技術標準。
公司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規劃年處理能力160萬噸,項目總投資4.7億元。分行在了解到這一信息后,主動對接公司,搶占先機,精準營銷,并于2021年4月為公司發放了首筆貸款。分行信貸資金投放后,公司不斷推進項目建設。隨著項目的推進,未來昆山地區預計每年可處置各類建筑垃圾約140萬噸,生產再生骨料約120萬噸,為工程建設領域節約材料成本超過3000萬元。
為企業綠色低碳能源改造轉型
常熟市位于江蘇省南部,是蘇州市代管的縣級市,各項指標常年名列全國百強縣前列,2021年該市榮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四名。
常熟市某模具鑄造公司是一家集模具鑄造、設計、研發、生產為一體的玻璃模具企業,是常熟市眾多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2021年,常熟市納入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轄內小微企業也積極嘗試通過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綠色生產方式轉型。然而,對資金流相對不充足的小微企業來說,光伏電站初期建設成本較高、占用資金多、回本時間長,市場上適用的金融產品較缺乏。為解決痛點問題,蘇州分行在充分調研企業分布式光伏電站運營模式、企業用能需求的基礎上,快速完成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專屬服務方案,制定小微企業“綠色設備貸”產品辦法,填補了市場上針對中小企業購置綠色設備融資需求的空白。該產品獲得光伏組件供應商、電站建設運營商和建設電站的小微企業等多方認可。
該模具公司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上馬后,年均發電時長約2000小時,年均發電量160.46萬度,按照光伏板使用年限25年測算,預計25年總發電量達4011.4萬度,為企業帶來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助力國家衛生城市建設新模式
在“垃圾圍城”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垃圾焚燒發電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優點,也引起國家高度重視。“2005年成立之初,我們就開始與建行開展合作,2014年二期擴建項目中,建行給予了我們大力的支持。張家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今天的發展,其中有建行的很大功勞。2020年我們新廠建設,張家港建行又給予我們10億元授信支持,在此,我們對建行也表示衷心的感謝!”某再生能源公司總經理陳先生說。該公司擴建的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位于張家港靜脈產業園,項目采用成熟的機械爐排爐焚燒方式處置生活垃圾。項目建成后將形成2250噸/天的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在安全無害高效處理生活垃圾的同時,還能利用其焚燒所產生的余熱進行發電、供熱,符合循環經濟、碳減排的要求。
事實上,除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蘇州分行圍繞垃圾分類產業鏈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創新。蘇州市于2020年6月出臺《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行動方案》,蘇州分行及時捕捉到生活垃圾分類產業鏈迎來的發展機遇,立即制定《蘇州市垃圾分類綠色金融服務方案》,對垃圾分類產業鏈上客戶需求及蘇州分行產品、服務進行梳理,以綠色金融力量支持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和綜合管理平臺等各環節快速布局,為產業鏈客戶分門別類提供服務方案。
綠色金融與環境治理雙向賦能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浪潮洶涌而來,新興產業機遇與轉型風險挑戰共存。蘇州分行以賦能社會、助力轉型為初心,探索以科技手段提升綠色金融業務拓展能力、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和“碳金融”藍海競爭力。2021年12月,分行成功開發“綠色金融GIS管理平臺1.0”。
平臺以大數據與地理信息為基礎,整合行內外數據信息,通過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為前中后臺不同崗位人員在綠色金融拓客、綠色信貸管理、環境和氣候風險監測預警等方面提供支撐。平臺采用開放式功能模塊設計,量身定制了智能綠色信貸管理、AI智能輔助識別、企業環境風險監測、區域環境監測、碳排放指標監測等五大功能模塊。項目獲得總行三大戰略優秀案例一等獎、蘇州市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一等獎。
系統上線以來,在識別綠色屬性、發現營銷商機、環境風險管控、深化G端鏈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3月末,分行綠色信貸客戶數較年初新增115戶,達到上年全年綠色信貸客戶數增量的40%。環境違法違規信息的及時預警,提供了客戶環境分類管理的有效性。在深化銀政合作方面,為與資規、工信、住建等部門在數據共享、平臺搭建等智慧政務等方面的全面深度合作奠定基礎。
下一步,蘇州分行將繼續圍繞中央及總行決策部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踐行新金融行動。持續推動資產結構綠色轉型,豐富綠色金融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工作更上新臺階!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