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播種”正當時 招商銀行詳解逆勢投資之道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市場跌宕、疫情反復、地緣沖突……國內外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如何更好的守護投資者財富,成為了擺在眾多資管機構面前極富挑戰性的課題。
Wind數據顯示,開年以來,上證指數已下跌11.75%,滬深300和創業板指的跌幅更分別超過了15%和20%(截至3月25日收盤)。權益類產品也隨之大幅回撤,不少投資人開始陷入悲觀和恐慌。
現在還能繼續投資嗎?
招商銀行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資產配置”思路指出,在國內政策呵護市場的基調相對明確,以及權益市場經過大幅調整,估值水平顯著降低的當下,投資者已無需過度悲觀,因為優質標的的配置價值正在逐步顯現。
招商銀行財富管理部門負責人還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當前時點,面對市場波動,投資者應堅持專業配置,嚴守“投資紀律”,同時保持足夠的耐心。
“播種,從春天開始。”
A.資產配置的力量
市場上投資品類眾多,每一類資產都有其不同的風險收益特性,通過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品類,獲取最佳投資收益,這正是資產配置的力量。
記者從招商銀行獲悉,截至2021年末,近三年招行有配置客戶的年化平均收益率是無配置客戶的1.9倍。
為了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財富管理服務,2021年末,招行圍繞活錢管理、保障管理、穩健投資和進取投資等四大主題,推出了基于完全客戶視角的“TREE資產配置體系”。據悉,該體系包含的“TREE資產配置指數”以2012年12月31日為基期進行編制,能夠根據客戶的不同財富階段 (“財富播種階段”、“財富積累階段”和“財富保值階段”),給出不同的科學配置建議。
以 “財富播種階段”中風險偏好客戶為例,考慮到這部分人群以職場新人為典型群體,資產量相對較低,收入來源以勞動收入為主,可參考的配置比例大致為:穩健投資65%+進取投資35%。歷史數據顯示,投資者耐心持有科學的配置組合,往往能獲取持續、穩定的投資回報。(詳見圖表)
采訪中記者進一步了解到,“TREE資產配置指數”的底層構建分別來源于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投資組合理論”、“永久收入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同時依托招行1000余萬中高端客戶服務案例和200余萬份配置實踐案例的海量數據積累及大數據算法加持,因此能夠根據每一位客戶所處的財富階段和風險偏好特點,給出定制化的配置建議。
B.3000億元盈利背后
隨著理財子公司等機構的入局,財富管理賽道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參賽者。記者注意到,繼2021年全面提出“大財富管理”戰略之后,招商銀行在不久前披露的年報中又提出 “以客戶為中心”而非以KPI考核定成敗的管理思路,并強調要“以自我成長的確定,來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不確定”。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為了以不變應萬變,早在2013年,招行即已搭建起“量化去劣,定性擇優”的基金研究篩選框架,通過對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基金產品進行三位一體的刻畫分析,依次建立“8000只以上的產品池”,“300只以上的調研池”,優中擇優的 “50只五星之選池”,為投資者甄選出可以安心買入,買了以后即使凈值遭遇暫時回調,也不必過度擔心的五星標的基金產品。
招行數據顯示,2013-2021年該行已為其公募基金持有人累計實現盈利近3000億元,其中,五星之選權益指數累計漲幅為452%。數字的背后,是招行人多年來從更多維度感知客戶偏好的堅守,是招行人通過細分客群回應客戶不同期待的努力,更離不開招行人傾力打造的“五星之選”公募基金體系。
顯然,在財富管理上專業前瞻的規劃布局正為招行構筑起財富管理真正的 “護城河”,也讓招行人“財富管理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夢想逐步成為現實。
C.如何成為獲利的“少數”
今年3月以來,在國內外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市場開啟了新一輪下跌。與此同時,不久前的國務院金融委專題會議釋放出穩經濟、穩市場、穩增長的信號,各項結構性改革舉措也在不斷推出。
“我們對國內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充滿信心。”招行財富管理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成功投資的關鍵,并不在于找到合適的買賣點位,而是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熬過最艱難時刻,“至暗時刻往往是光明的前哨,充分的耐心則是提高投資勝率的有效方法,不僅能有效避免盲目地追漲殺跌,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分享國家發展的紅利”。
有數據顯示,2007年4月至今,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累計收益343%,但其中91.2%的漲幅是在5.5%的時間完成的,而有40%以上的時間收益為負。
正如市場的牛短熊長,在需要克服人性弱點的投資中,獲利者也往往屬于 “少數”。如何才能成為獲利的“少數派”?招行財富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離不開專業、配置和耐心的三者疊加。
“當筆畫出地平線,你被東方之鑼驚醒,回聲中開放的是時間的玫瑰。”選擇專業的機構,做好資產的合理配置,然后就靜靜的等待吧。
投資,需要堅信長期的力量,方能迎來時間玫瑰的盛放。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