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波動加大 把脈金融行業新動向
“我們可以這樣形容經濟跟金融的關系,金融就是M2,就是水;實際的經濟增長即名義經濟增長,也就是GDP再加上通脹。我們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水比面多太多就是泡沫;但如果面很多,比如勞動力、人口、土地很多,但錢印的少了,那面就坨了,也沒有活力。”在上周四召開的2022年諾亞財富春季投資策略會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妙語連珠。
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強,近年來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加大,《大眾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年內無論是A股市場的銀行板塊,還是基金發行市場都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銀行股:春天來了?
今年初以來,A股市場整體低迷,軍工、電子、醫藥等多個板塊持續下跌,但銀行板塊倒是“春意萌動”。截至上周末的數據顯示,銀行板塊年內上漲3.67%,在30個中信一級行業中漲幅排名第二,年內漲幅一度曾超過8%。
“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下,‘穩增長’政策開始逐步發力,‘寬信用’預期隨之而起。投資端主要驅動力量加碼,基建項目前置、房地產政策邊際轉暖,疊加上市銀行整體基本面優質、板塊估值及機構持倉比例處于相對低位。”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這樣闡述銀行股上漲的緣由。
進一步數據顯示,迄今共有27只銀行股年內漲幅為正,占全部銀行股的比例接近七成。其中,9只銀行股漲幅在10%以上,成都銀行漲幅最高為24.17%,江蘇銀行緊隨其后,上漲19.04%。記者注意到,漲幅居前的銀行股多為江浙等發達地區的地方行,如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常熟銀行、南京銀行、張家港行等。9只銀行股中,郵儲銀行是唯一的國有行,上漲13.73%;興業銀行則是唯一的股份行,漲幅為14.02%。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近期銀行板塊出現調整態勢,截至上周末,自2月11日高點下滑幅度已接近4%,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這波銀行股行情已經走到 “終場”了呢?
王一峰基于資金面四大指標現階段的表現,預計銀行板塊上漲行情仍未結束。
“指標1:當前銀行板塊主力資金主動凈流入規模處于上升周期,仍有望實現進一步增長;指標2:對比歷史情況,當前北向資金對于銀行板塊的持倉市值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指標3:公募主動偏股基金持倉水平較低,歷史上低配發生后多次迎來上漲行情;指標4:當前板塊交易情緒處在合理偏低位置,不存在過度投機風險。”基于此,王一峰表示繼續看好銀行板塊的順周期表現,相對更強調江浙等優質區域地方銀行穩健經營這條主線,重點推薦南京銀行、杭州銀行、江蘇銀行、常熟銀行和成都銀行。
“固收+”:扛起公募大旗?
在A股市場低迷行情影響下,公募基金發行降至歷史冰點。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6只新基金發行失敗,延長募集期的基金產品數量也遠超去年同期。不過,記者注意到,市場震蕩中,以偏債混合型基金和二級債基為主的 “固收+”基金正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也逐漸成為波動行情下資金尋求良好風險收益比的“避風港”。
Wind數據顯示,進入2022年以來,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大幅縮水,發行步履維艱,而 “固收+”基金卻熱度不減。Wind數據顯示,2月以來,已有18只“固收+”基金成立,其中6只基金的首募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大多來自于頭部基金公司。(注:含偏債混合型和二級債基,數據截至2022年3月3日)
據了解,2月21日起在南京銀行發售的中歐鑫享鼎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A類:015098,C類:015099)已于3月8日結募,據了解,該基金是近期全市場規模較大的一只“固收+”基金。有分析人士指出,這與中歐基金多年來在股債領域的長期積淀和持續深耕不無關系。資料顯示,迄今為止,中歐基金已連續7年問鼎金牛基金公司大獎(2015-2021年),權益類資產近三年超額收益率在11家權益類大公司中排名第一;固收類資產近五年超額收益率在13家固收類中型公司中排名第四。
該基金的基金經理華李成曾經表示,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探尋投資機會的過程,而如何為投資者帶來更穩健的投資體驗,正是他從業7年,管理基金3年多來不斷追求的終極目標。談及即將成立的中歐鑫享鼎益,他表示“將靈活采用轉債、利率波段等多元策略增厚收益,力求打造攻守兼顧、投資體驗更佳的固收+產品。”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