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類資產配置策略:權益類資產可適當高配

2021年A股市場整體寬幅震蕩,市場風格分化加劇,“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板塊和上游原材料高景氣貫穿全年。全球市場來看,權益市場波動較大,但截至年末,基本全部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指數均實現了正向回報;商品市場上,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需求增長較快,國內外工業品和能源品漲幅巨大;債券市場上,各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普遍上升。展望2022年,平安證券分析師張亞婕認為全球范圍的大類資產機會將主要存在于“類滯脹”壓力可控的經濟體,即發達市場中的日本與新興市場中的中國。具體資產配置上,中信證券分析師趙云鵬認為上半年機會股票>商品>債券,下半年機會股票>債券>商品。
全球經濟復蘇頂部臨近
2021年上半年全球經濟迎來了短暫的復蘇,但是隨著疫情波折,能源危機的演化,同時隨著經濟景氣的高位回落,疊加通脹的迅速抬升,復蘇漸顯尾部特征。張亞婕認為2022年全球經濟將延續去年“從復蘇到類滯脹”的演變態勢,在全球范圍“類滯脹”蔓延深化的背景下,發達經濟體將主要演繹“脹強于滯”,其中日本的通脹壓力最小,美國的通脹壓力也會小于歐洲,歐洲的“類滯脹”將最為顯著;而新興市場會呈現分化,除中國是經濟下行壓力會強于通脹上行壓力外,其他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將面臨嚴峻的“類滯脹”沖擊。
趙云鵬團隊也認為全球疫后經濟復蘇的頂部正在臨近,美聯儲Taper進程啟動以及后續的加息,能源價格高企以及供給短缺抑制下游需求的擴張,歐美長端利率上行抑制居民和企業加杠桿的需求,均有望共同推動全球工業品總需求的見頂,進而完成通脹環境由“再通脹”向“再通縮”的切換。
國內層面,東北證券分析師王琦認為雖然明年經濟壓力較大,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但保民生和保增長一個都不會少。2021年12月10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既表達了對經濟穩定的重視,也強調了共同富裕的長期目標。趙云鵬團隊則認為在后續經濟穩增長壓力可能逐步加大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會繼續堅持以我為主,在央行“保持信貸平穩增長仍需努力”的要求以及地產政策邊際放松的背景下,今年有望啟動新一輪寬信用周期,狹義流動性預計以穩為主,邊際放松的概率大于收緊,而消費有望成為經濟的結構性亮點。
“類滯脹”下尋局部機會
結構性高通脹是2021年全球大類資產配置最重要的主題。在商品領域,產業鏈中越靠近上游的品種漲幅越高,如ICE布油>LME銅>滬螺紋鋼;權益資產中,周期板塊也迎來了多年罕見的牛市。
展望2022年,張亞婕認為在“類滯脹”壓力沒那么大的地方,將蘊藏著進行國際大類資產配置的重點機會。“就整體而言,股略微優于債,而商品則應當關注有色、貴金屬與農產品。細分來說,債券市場優選長端中債;股市關注發達市場中的日本股市,以及新興市場中的A股與港股;商品則以有色與農產品為主。”
國盛證券分析師劉富兵則認為2022年A股盈利有下行壓力,其中,周期和科技板塊盈利下行壓力較大,消費和金融板塊盈利韌性更強。站在未來一年預期收益的角度,他建議超配中證500和滬深300,標配短久期利率債,低配可轉債。
趙云鵬團隊給出的2022年大類資產排序則為:上半年股票>商品>債券,下半年股票>債券>商品,并建議關注結構層面下游品種。“若2022年能夠成為新一輪寬信用的起點,從歷史經驗來看對權益資產較為有利。CPI-PPI剪刀差收窄預計帶動產業鏈利潤中心重新向下游轉移,中下游制造業、消費以及港股互聯網有望成為權益資產中主要的結構性機會。”趙云鵬團隊還認為前期滯脹的農產品可能在今冬拉尼娜現象以及新一輪豬周期啟動的催化下提供商品資產中主要的中期做多機會。 記者 趙琦薇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