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前三季度基金最大回撤 QDII基金最“受傷” FOF凸顯資產配置優勢
今年的A股市場,上證綜指從年初的3474.68點,到三季度末的3568.17點,經歷了幾輪
“過山車”,最終微漲了2.74%。很多時候,投資者都感覺操作難度加大,“不虧就是賺”。顯然,操作難度大的市場,正是考驗基金經理們水平的時候,作為風控能力的標志,最大回撤表示基民可能遭受的最大損失,那么,誰是今年以來的風控王?誰又在震蕩市中“失足”?
QDII基金:不確定因素擾動
今年的震蕩市,讓上半年的明星——QDII基金成為了前三季度回撤最大的品種。Wind資訊顯示,在回撤最大榜單中,QDII基金尤其各類互聯網主題QDII占據了主要席位。最猛的交銀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前三季度最大回撤高達52.95%;隨后,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 ETF的最大回撤為48.81%;另外,2021年剛成立的2只指數基金博時中證全球中國教育ETF和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最大回撤也都超過40%。明星基金經理張坤旗下的易方達亞洲精選前三季度最大回撤也有37.68%,在回撤最大榜單前列。(見表)
中概股今年的大幅回調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政策方面,互聯網領域反壟斷持續加碼。而此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發布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修正案,實際上對中概股企業有著更嚴格的信披要求。其次,在倡導教育公平的呼聲下,教育培訓行業今年成為重點監管對象,中概互聯股中的幾只教育股股價重挫。另外,滴滴出行、BOSS直聘、滿幫集團等中概股企業受到網絡安全審查。
張坤坦言,二季度教培企業受政策預期影響股價跌幅較大,對易方達亞洲精選的凈值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使其反思長期投資框架中的一些假設,希望能夠將其進一步完善。張坤同時提醒投資者,從目前的判斷來看,未來幾年預期回報率下降可能是難以避免的。
對于中概互聯ETF及其聯接基金的未來發展趨勢,業內人士表示,展望未來,數字經濟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對數字經濟也持支持態度。治理會帶來一定的調整,但是目前的監管措施更多是為了整個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長期仍然看好互聯網龍頭的表現。不過,具體到投資過程,仍然建議投資者要關注風險,理性投資。
混合基金: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理論上,很多混合基金可以靈活應對股市調整,但實際來看,絕大多數沒有預判市場的能力。于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典型就是混合型基金。
在前三季度回撤最大榜單中,明星基金經理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集英成長兩年和景順長城績優成長的最大回撤都超過37%,在非QDII基金中排名前兩位。這與其重倉了不少消費股有關。回撤較大的還有明星基金經理蔡向陽管理的華夏興陽一年持有和華夏翔陽兩年定開,以及明星基金經理王宗合管理的鵬華成長價值,最大回撤均超過了30%。顯然,明星基金經理能否改變短期頹勢,還需要更長時間來驗證。
Wind資訊顯示,在所有混合型基金中,有154只基金前三季度最大回撤超過30%(A/C分開算),意味著投資者如果在這些基金的凈值高點買入一直持有,期間最大虧損將超過30%,而前三季度中上證指數的最大回撤為9.16%。
主動股票型基金最低倉位為80%,倉位騰挪空間有限。觀察發現,在544只今年以前成立的主動股票型基金中,有296只基金最大回撤超過20%,其中有18只基金最大回撤超過30%,回撤最大的達到36.16%,是陳伯禎、祝建輝管理的銀河龍頭,這也是今年前三季度回撤最大的主動股票型基金。
FOF:資產配置優勢凸顯
市場總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在投資產品單一的情況下,也許市場上漲時會賺的更多,但在遇到風險時也很可能會全軍覆沒。而資產配置,能幫助我們回避單一市場下跌帶來的風險,還能根據市場行情靈活調整投資比例,從而實現財富更穩健地保值、增值。
《大眾證券報》記者觀察發現,在今年A股市場處于震蕩的情況下,FOF基金表現出了較好的抗跌性,最大回撤均優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前三季度,今年之前成立的177只FOF基金最大回撤平均值為8.7%,118只FOF產品今年以來的最大回撤不超過10%,占比近七成,僅有4只FOF產品的最大回撤超過 20%(A、C分開計),其中,回撤最高的為20.90%。
而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最大回撤明顯更高,這兩類基金今年之前成立的均有超過七成產品前三季度的最大回撤超過10%,最高的單只產品最大回撤均超過35%。
南方基金FOF基金經理黃俊表示,資產配置理論告訴我們,收益來源于我們承擔的風險,如果承擔的風險少,獲得的收益就少。本著以持有人利益為第一驅動的原則,FOF基金特別是養老FOF會始終嚴格控制風險。 記者 王金萍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